当前,我国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形势平稳,保持中高速的增长态势。然而,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不稳定性因素,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作为改革的“催化剂”和经济发展的“安全员”,国家审计不断完善制度,自觉适应经济发展形势,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
国家审计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谋划和推进审计工作,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始终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点,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国家审计立足短期的稳增长,聚焦中期的调结构,着眼长期促改革和创新,持续开展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不断深化财政、金融、企业、资源环境、经济责任,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政令畅通、推动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保障和促进各部门各地区持续释放改革和制度红利,增加经济增长新动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一、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免疫系统论”强化了国家审计的经济治理能力
国家审计最早为人知的功能是经济监督和经济控制。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国家审计也逐渐开始在政治治理、社会治理和党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展示其独特的抵御、揭示和预防的免疫功能,并在理论上形成免疫系统论。但追本溯源,免疫系统功能并不意味着国家审计对经济监督和控制的功能削弱。国家审计从免疫系统论出发,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从政治治理、文化治理和党的建设等维度出发,立体式地全方位服务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在经济治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上,充分发挥审计制约公权力的作用,不断推进法治、促进改革,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在文化方面,强化理念和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党的建设上,净化党的肌体,保障党始终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领导。因此,国家审计不仅未抽身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反而站在更高的位置,以更远大的眼光,从政治上保障、文化上引领、领导力上夯实等方面全面保障经济的发展,其治理结构如图1所示。
(二)国家审计嵌入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中,发挥重要基石作用
国家审计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内生性,它以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深度嵌入到国家经济治理、政治治理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部分,构成国家治理的双重基石。一方面,国家审计嵌入到真真切切的经济生活,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深入渗透性和影响经济社会的极其广泛性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物理基石。另一方面,国家审计的价值观、理念亦深度根植和嵌入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文化当中。这种审计文化构成了国家治理的精神基石。
图1 审计免疫系统论下的国家治理体系
“维护秩序和权益、恪守独立和客观崇尚理性和证据、保持严谨和审慎、鼓励创新和发展”等审计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审计理念,并融入到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这种审计文化内化为审计人员内心的价值观和理念,外化为审计人员的实际自觉行动之中。正是这种内嵌于审计人员的审计价值观和内嵌于审计实际工作中的审计理念使国家审计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石。一是国家审计的文化基因当中包含有经济治理的国家治理价值观和理念,并融入进上层建筑并促进思想的统一。二是国家审计在实际工作中以上述文化和理念来促进经济发展。三是国家审计以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髓①,认真探究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致其知、正其心、诚其意、用其致,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国家审计为保持经济的稳定、优化经济的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做出自身独特的贡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审计不仅保障经济基础,而且还利用自身的价值观和理念不断影响和融入上层建筑,从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
(三)作为党和国家的监督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
1.服务于党领导经济建设,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国家审计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突出审计重点,加大审计力度,严厉惩治浪费损失行为,坚决打击贪污腐败,增强了党和国家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了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保障经济建设领导核心方向的正确性、思维的前瞻性、技术的先进性,从而有助于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国家审计促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生根落地;检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以及个人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为经济发展提供优化的经济环境;评价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建设的履职尽责情况,促进统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制定因地适应的政策;评估各级党政领导做出的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项目的研究决策情况,确保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确保自然资源资产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保护,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3.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国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直接影响国家的审计范围,进而影响审计的效能。
我国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投向了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要求所有对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中国国家审计除了对政府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以外,还对国有控股或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资产负债和损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进行审计,这使中国国家审计的审计范围远远大于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有利于国家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发挥“反腐利剑”作用,清除经济发展毒瘤
腐败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审计的反腐作用也并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恰恰相反,防腐可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是反腐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高社会生产率。例如,从表面上来看,反腐抑制了高端消费和奢侈消费,似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其实不然,限制高端消费、奢侈消费节约下来的资金仍存在于经济系统之中,而且被用于更需要的社会建设中。二是反腐败有助于降低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通过权力来制约权力,有效地打击和遏制了权力“任性”的行为,减少和消除行政部门的“设租”“寻租”行为,打破“潜规则”,建立“明规矩”,化堵为疏,减少了经济主体的“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三是反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明、高效的软环境。国家机关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的吃拿卡要、雁过拔毛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经济主体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通过反腐可以荡涤歪风邪气,建立风清气正的经济环境,从而给生产者和投资树立信心,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引致更多的投资。
(五)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经济治理功能,在哲学上充分体现了审计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体与用的统一
审计的价值理性,是指将审计关注点集中在审计本身所代表、所追求的价值和文化。审计的工具理性是指国家审计关注审计手段的运用、功效的发挥和技术的利用,讲究如何实现理性和达到预期。目前,学术界对国家审计的看法有失偏颇,认为国家审计是一种查账的工具,形式体现为哲学观点中的“用”,价值上表现为工具理性。其实不然,如前文所述,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论”不仅仅注重器和技,而且还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具有崇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体现的是一种“价值理性”和“体”。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物理基石作用体现其工具理性;在经济社会中的精神基石作用体现其价值理性。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之一,正是国家审计的价值理性使国家审计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
二、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
国家审计始终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点,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不断强化对财经权力的制约,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国家审计进行战略布局,在短期,着重于反周期,以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在中期,聚焦于优化经济结构,以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在长期,着眼于促进改革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除了分步骤统筹上述短中长期目标外,国家审计利用其综合性的优势,在部分综合项目中统筹短中长期目标。例如,国家审计集短、中、长期战略为一体,持续开展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如图2所示。
图2 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布局
(一)着重于短期的反周期政策,以维持经济增长稳定
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大萧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海啸均属于典型经济周期萧条阶段。为了应对类似这种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凯恩斯等学者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国家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来解决短期的经济增长问题。后来的凯恩斯主义者利用支出法的GDP的核算公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推导出如果要推动经济发展,就需要增加消费,加大投资和扩大出口。
国家审计从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密切关注财政部门、央行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跟踪审计和绩效评估。一是关注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确保政策的落地生根情况;二是评估相关政策的功效,即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存在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三是从第三方的角度收集相关经济信息,以供相关决策层优化和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
为了吸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风险,我国审计机关于1998年对93家证券公司进行了地毯式审计,对有关国有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了审计,这有力地打击投机分子的嚣张气焰,引导了市场的预期,确保了金融的安全。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之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审计署因此也加大对中央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组织了金融危机对地方财政政策收入状况的影响、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情况、中小企业扶植政策落实情况。2014年以来,国家审计开展专项审计,积极促进财政资金统筹盘活,督促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按照计划推进。国家审计的上述做法,为决策部门做出判断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信息,极大地促进刺激政策的落地,保证了政策实施效果,在缓解经济的大幅波动中和保持短期内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聚焦于中期的经济结构优化,以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素供给效率不高,具体体现为资本的投入边际效用抵减,高端技术供给不足。二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主要体现为刘易斯拐点②的到来,当大量人口从农业转向工业时,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一旦社会对农业人口的吸引遇到瓶颈,这种进步也就戛然而止。当前,大学生失业和民工荒并存,是典型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三是资源环境硬约束逐渐增强,现有的经济结构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增加,对资源的消耗日益增大,已经到达环境容量阈值和资源承载极值。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说,现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状况,一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的方向。国家审计适应经济常态、践行新理念,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优化经济结构、供给结构上面大做文章,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国家审计于2009年对税收征管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配套情况进行审计,促进有关部门对相关政策进行全面清理,解决了相关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不配套和不协调的问题。2010年对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审计,重点关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促进发展、调整结构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存在问题,促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2011年7月开始,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的跟踪审计,以促进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强对重点产业振兴情况的审计,以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加强资源环境审计,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14年以来对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信息消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等情况进行了审计。
国家审计的上述做法,为决策部门了解产业结构的真实情况和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在优化经济的结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着眼于长期的促进改革和创新,以期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从历史的眼光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对创新做了如下阐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环境发展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凯恩斯主义者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三驾马车”并不是保持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它面临资源环境等众多条件的约束。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经济发展的实质出发,认为不能简单地从经济核算公式表面寻找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而应该考虑经济发展的本质和机制。他们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通过研究开发活动(R&D)的投入等创新活动,可以消除生产要素边际递减效应,从而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内生经济增长模式表达为Y=AF(K,L;λ)。其中,Y为经济总量,A表示广义的技术,A也有自己的生产函数,K表示资本,L为劳动,λ为其他要素。
当前中国经济在创新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表现为:一是在财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上,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于机械,严重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科技成果不够突出,创新产品质量不够高。在部分尖端科技领域,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缺乏有效的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完善的市场化环境。
国家审计作为深化改革的“催化剂”,积极推动各方面落实中央改革精神,支持创新、保护创新。在审计理念上,以“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③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在指导思想上,根据中央的要求,牢固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思想,注重保护科技创新中的新生事物,注重保护科技人员的创新性和积极性,注重维护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推动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客观审慎地做出审计处理和提出审计建议。
国家审计在具体的业务类型审计中,重点关注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政策实施情况,关注影响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性问题,推动科技制度的完善和深化改革;在财政审计中,关注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项目预算和财务管理改革,推动建立完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财政部门持续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在企业审计中,关注企业技术创新情况,鼓励企业增大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在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关注高校科技研发情况,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建设和运行等情况,督促高等科研院校引领科技创新潮流;在金融审计中,关注国家金融政策鼓励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关注金融机构支持资金科技创新项目或企业情况,以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
此外,国家审计自身不断解放思想,以创新的思维谋求审计事业的发展,保持审计思想和理念与时俱进,增强自我提升和自我革新能力,不断完善审计体制机制,推动审计方式方法的转变,积极加快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形成与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审计理念和审计能力。
(四)开展连续跟踪立体式审计,在综合项目中统筹短、中、长期目标
国家审计除了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以外,还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根据经济发展的最新情况,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实时采取一些应对措施,统筹兼顾长中短期发展目标,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是其中的翘楚。
为了推动国务院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审计署自2014年8月以来,持续开展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春江水暖鸭先知”,审计机关长期俯身于经济生产一线,具有敏锐的嗅觉,对经济运行中的微妙变化很早便有了察觉。当2014年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波动的情况下,审计署就根据中央精神、国务院部署④,下发了《关于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若干意见》(审办发[2014]73号),于2015年9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促进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的意见》(审政研发[2015]30号),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的实施进行具体的部署。
国家审计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以促进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一是推动财政、金融、产业和民生政策的有效落实,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二是促进简政放权、清理项目收费、推动通关便利化,推动监管效能提高,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促进重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保障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四是充分挖掘存量资源资金,优化资源资金的结构,加强现有资源资金的整合和统筹使用,促使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五是关注土地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情况,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六是持续推动创业创新,关注支持创新的各类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促进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有关政策的落地情况,以科学发展为动力推动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的优化和完善。
三、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全、促进依法治国,从外围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稳定的政治,安全的经济,健全的法制,完善的体制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稳定的政治与经济的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于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国家审计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全,推进法制的健全,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
(一)维护政治和经济的安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1.政治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国家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积极践行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当、滥权必追责的权力责任观。一是严肃揭露和查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问题,严肃揭露和查处骗取套取财政资金、侵占国有权益、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二是严肃揭露和查处违规建设楼堂馆所、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奢侈浪费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切实维护公共资金和国有资产安全,严明党纪国法、维护中央权威。
2.经济的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国家审计关注政府财政风险,多次组织政府性债务审计、政府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土地出让金收支审计,社保基金审计,彩票资金审计,为掌握家底、盘活财政资金、化解财政风险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开展金融审计,跟踪反映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变化,关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期权市场,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操作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关注金融创新、民间金融发展、跨境资本流动和房地产市场风险等情况,防止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保持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3.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国家审计始终关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风险,通过加强对海洋、大气、水、矿产、土地、森林、草原等资源以及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防范危害资源环境安全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维护法制的建立健全,为实现公平正义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法律是经济治理之重器,法治是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审计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捍卫的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能够有效地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经济秩序,从而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健全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法律建立健全有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在审计过程中,国家审计始终关注法律的盲区,关注部分法律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地方,推动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2.促进法律法规的执行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果调整经济关系和维护经济秩序的良法停摆或被束之高阁,肯定会危害到经济发展。合法合规性是国家审计分析和判断问题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三)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释放制度红利
体制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调动和保护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释放经济活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审计立足宏观,坚持微观,将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一是国家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及时揭示部分部门和地区不合时宜、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制度和规定,促进相关部分和地区及时建立健全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新办法、新规则。
二是国家审计对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探索和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加强调查研究,从独立第三方的视角提出建议,推动新规章新制度的形成。
三是将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上升为国家的制度。好的经济制度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制度红利外溢也必然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审计一方面将内部好的经验推广至全国,例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规范了经济秩序,提高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执政水平,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此外,在审计系统普遍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对公共部门进行监督问责的基础,促进公共部门绩效提高,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同时,国家审计注意在实践中发掘地方政府的良好做法,促进其上升为国家制度。比如说,国家审计建议将政务的公开、一站式服务,前置审批向后期监督管理等地方政府比较好的做法推广至全国,形成了制度红利外溢,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红利。
四、国家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
国家审计在长期的经济治理中,不论是从审计指导思想、审计理念,还是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统筹协调推动经济的发展
国家审计适应国家治理发展变化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创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思路和方法,提升审计效能。一是提升经济治理的层次,即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从免疫系统论出发,跳出经济治理来促进经济发展,嵌入到政治治理、文化治理和党的建设中,通过政治保障、文化引领和增强领导力等方面间接影响经济治理。二是积极俯身于具体的经济建设中,通过完善审计制度,提高自身审计能力,从短中长期全面布局,全方位服务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二)国家审计充分发挥本质属性特点,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国家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其独立性、全面性和专业性的独特优势,为经济发展决策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统筹、协调和合作,提供具有专业性强、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
国家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时刻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没有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的羁绊,完全是怀着赤子之心和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提供大量真实、有效和权威的信息,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督促国家重大政策的落地生根,保障正确决策得到执行和贯彻,有利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国家审计横向的广泛性和纵向的穿透性,使国家审计牢牢嵌入和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能够跳出“审计”看待有关经济职能部门推动经济发展的履职尽责情况。国家审计从全局的角度,综合全面评估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例如,在促进创新的时候,审计部门能综合审计经济创新的各个职能部门,比如,科技、教育、财税、金融、工商等部门,找出其不衔接不协调的地方,促进其通力协作,形成促进创新的合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家审计人员利用自身基础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精通查账、熟悉金融财政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优势,揭示风险隐患,查找典型问题,向有关经济职能部门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国家审计注意把握规律,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国家审计在实际工作中,分清主次矛盾和轻重缓急,突出审计重点,抓重点人、重点事和关键环节,极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国家审计将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以“三区分”来对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着力促进改善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优化,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督促党政领导干部实行创新、协调、绿色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此外,也注重加大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保障经济安全。
(四)国家审计以审计项目实施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工具,将常规审计和相机审计紧紧结合
国家审计通过选择审计项目实施来实现短期的稳定增长,中期优化经济结构,长期促进改革和创新的战略目标。国家审计除了在日常的工作通过财政审计、金融审计、资源环境审计、企业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审计项目关注财政绩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外,还会依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因时而变,相机决策,安排专项的审计项目。例如,为了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计专门安排了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
(五)国家审计从正反两方同时推进,促使经济管理者履职尽责
国家审计注重揭示和反映经济管理者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问题,督促他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对经济管理者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的举措,审计也积极反映,促进总结完善、推动改革创新。
(六)督促经济主体诚信经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国家审计根据法律法规,一是对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干预、规范和监督,对相关企业进行延伸与跟踪审计,发挥审计经济治理的优势;二是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让责任人的不诚信行为公之于众,对失信者保持高压态势。
(七)甄别并采集真实有效的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信息不对称等市场机制失灵现象,对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国家审计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表现在:一是审计全覆盖,全面准确地鉴别、采集经济信息。国家审计深入到经济社会中,甄别经济数据的真假并采集第一手经济数据和信息,保障经济信息的真实性。二是整合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数据,并综合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国家审计综合利用各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并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进行相互印证,综合分析经济运行情况。
(八)关注经济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为经济稳定增长保驾护航
国家审计始终关注经济中的风险隐患,为经济稳定增长保驾护航。一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政治的稳定。二是关注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金融市场风险等,消除经济发展隐患。三是始终关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风险。
注释:
①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八条目的治国平天下的准则。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治理国家,必须从个人修养做起。
②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③把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创新工作中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④国务院于2014年8月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4]16号)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做出总体指导,审计署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发布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