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优化审计署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新时期审计事业蓬勃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审计硕士是审计领域培养的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审计硕士培养单位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以构建提升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现状
审计工作的职业性与应用性特点,要求审计硕士的培养应更加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着重培养具有良好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审计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应包含在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获取和应用能力、发现新问题能力、对实际问题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归纳总结及研究能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等。其中,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写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思维、归纳总结、创新思维、分析研究能力。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与个别访谈法,以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硕士培养为样本,以硕士研究生实习所在审计机关实践导师、用人单位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1份,回收调查问卷39份,有效问卷36份。同时还对3位校内审计硕士任课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从14个维度评价审计专业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每个问题都设置“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5个选项,并分别赋予9、7、5、3、1分的对应分值。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得分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知识应用、表达沟通和写作能力,都属于实践能力指标;属于创新能力的8个选项中有6个得分排在最后6位,分别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可见,审计硕士的创新能力普遍低于实践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缺乏,而这恰恰是专业硕士应该具备的优势能力。而得分较高的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生阶段并没有突破本科阶段的人才能力培养结构和水平,未实现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仍为薄弱环节。
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
在新形势下,构建以突出“校政协同”“目标协同”“教授协同”为核心内容的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协同机制,是适应国家审计事业发展需要,也是提升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抓手。
一是建立学校与审计行业之间的“校政协同”机制。“校政协同”旨在打破学校与审计行业之间的组织界限与信息壁垒,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培养与审计行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首先,凝聚学校与审计行业对审计硕士人才培养的共同使命感,促进双方共同认识到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才培养工作对国家审计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其次,根据审计机关业务规律,协调硕士研究生实践实习时间安排。根据审计业务开展的规律性,合理确定实习时间,这样既能满足审计业务项目高峰期的需求,又能有效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实习效率和质量。再次,实现学校与审计机关在实践保障方面的协同,共同对硕士研究生的实习方案、工作与生活情况进行妥善安排。最后,实现实习研究生与审计机关实际需求之间的供需协同,根据学校每年实习研究生情况与审计机关业务重点和规模的实际,协调好实习学生人数、专业领域、业务方向、项目时间要求等。
二是强化本科与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协同”机制。实践证明,仅靠高校审计硕士的教育力度不能满足优秀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硕士研究生是优秀本科毕业生继续学习深造的选择,优秀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将培养过程前移至本科阶段,使本科与研究生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衔接,这样才能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此,高校要大力推进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优化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非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力度,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鼓励本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结合所学专业,在审计实践中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形成校内教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的“教授协同”机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为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搭建了桥梁,一般由学校指派一名校内导师与审计系统实践导师分别担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实践导师,构建校内教师与校外实践导师“教”“授”的协同机制,是提升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制度设计。为此,一要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确保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授”目标一致性,实现审计硕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全面提高。二要解决校内先修课程与校外实践需要是否契合问题,即“教”“授”的衔接互补性,审计硕士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符合实践实习的需要,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将先修课程的最终考核与实践项目有机结合。
提升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是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首先要求审计硕士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加强对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计算机、法学、哲学等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拓宽知识面;其次是形成良好的专业知识体系,要求其对审计、会计、投资、工程建设、资源环境等理论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课本上,更应结合实践案例,形成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加强对国家审计最新理论和实践前沿的了解与认识;最后是积累拓展社会知识,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标准要求高,需要审计硕士在参与实践项目过程中,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准确表达传递信息、职场礼仪和行为规范等。
二是夯实审计硕士的基础能力。夯实基础能力是培养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高校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院、研究生所在学院和导师要形成人才培养合力,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内活动,培养锻炼审计硕士的表达沟通、组织协调、人际交往、公开演讲、批判思维等能力。特别是要注重提升审计硕士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应以较为薄弱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主动规划完善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三是深化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提升审计硕士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审计实务,满足审计工作的现实需求。高校应合理规划审计硕士的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一方面,加强方法性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强调新方法、新技术、新趋势的学习与应用,并与具体审计业务相结合,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强化案例教学,加强审计案例、审计问题线索追查方法等课堂教学,便于学生在审计实践中能尽快学以致用。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审计干部持续系统地开展研讨式情境教学,增强实践性环节课程教学力度。
四是强化以审计项目为导向的实践过程。坚持项目导向,实践环节要以审计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完整参与审计项目。探索实施“影子主审”制度,明确硕士研究生在审计组实习时的职责定位,可作为“影子主审”独立担任审计任务,使硕士研究生更全面完整了解审计的实施过程、工作内容和问题处理方法,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实习研究生基于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工作建议,并独立完成所负责部分的审计报告。完成审计项目后,要求其对负责或者参与的项目做好归纳总结。
五是注重专业实践准备和总结提升。一方面,高校要从业务培训、能力测评、心理辅导、实践方案、实践导师、实践组织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开展先期培训工作,建立实习沟通机制,探索在审计实践中加快审计硕士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加强审计硕士在实践过程中的总结,要求学生根据承担或辅助承担的审计任务,从目标、内容,工作步骤、效果(审计结果)、反思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小课题或小专题,并纳入日常学习考核。根据审计业务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正工作目标,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月度总结、项目总结、实习总结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审计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