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划中的变异研究 ——以“的/地”分合问题为例 现代汉语状中短语的语法标记词“的/地”总体上处于混用状态。“的/地”变异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布因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受教育程度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越高,使用规范变式“地”字的概率也越高。此现象的根源是民国时期学者的精英主义语言规划观,但是调查发现,这种精英主义的语言规划实践对人们的交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负担。同时,本文也进一步阐明了语言规划研究与语言变异研究的关系:调查语言变异是制定语言规划的前提,不完全切合实际的语言规划则会引发社会的语言变异。 《语言研究》,2018.2.120-127 本体的扩大和对抽象事物的指称 在外延语义学中,语言表达式在语义指派中会映射到模型中的事物上。这些事物构成了世界的本体。模型中的经典事物包括个体、集合和真值,它们是经典语义学早期的基本设定。这当然不是语义学的全部。自语义学诞生以来,学者们发现有的语言表达式的指称难以在现有本体论、模型论框架下得到确定,于是他们创造性地在模型中引入新的实体,这也是语义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不断引入新实体以更好地处理语言与世界的对应关系。本文的目的是介绍“数、整体、事件、类、阶段”这几种实体引入语义研究的历史概况和来龙去脉,了解引入新实体的理据,学习西方学者敢为人先的学术胆识和精巧严密的论证手段。 《当代语言学》,2018.2.195-213 英语“N+be+N+be+N”特殊同语构式多角度探析 李英垣/张箫雨 “N+be+N+be+N”是英语中一种特殊的同语句式,它由两个系动词连接起三个表面形式完全一致的名词结构。本文以构式语法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就其结构、意义和认知过程加以研究。在形式上,这一结构是两个系动词be组配而成的同语构式。此外,由于这一构式没有引入新的信息,交际功能主要依靠交际参与者对名词的识解来实现,因此具有突出的主观性。该构式的认知通达主要包括“从具体事体到抽象概念”和“从抽象概念到抽象特征”两个过程,包含了隐喻和转喻映射。这一研究对认知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均有指导意义。 《外语教学》,2018.3.32-36 吴闽语云、匣母的读音和闽语全浊声母的清化 闽语古全浊声母今音有读不送气清声母的,也有读送气清声母的,分化没有语音条件。这个问题历来颇多争议。本文拟从方言接触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假设:共同吴闽语时期经历了一次浊音清化,变成送气清声母。此后在北方汉语的影响之下,吴语重新产生了浊声母;而闽语只有部分字变成了浊声母,这部分字此后经历了第二次浊音清化,变成不送气清声母。论文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一、现代吴闽语有许多共享的特征,是共同吴闽语的遗留。二、现代吴语残存有一些中古全浊声母读清声母的例子,主要是云匣母字,跟闽语对应严整,是共同吴闽语浊音清化的遗迹。如匣母:蟹、鲎、苋、黄、下、候、虹;云母:园、远、雄,等。三、现代方言中存在着“清音返浊”的例证——苍南蛮话。四、方言接触中有一类特殊的音变——他控音变,可以解释“清音返浊”这类所谓的“回头音变”。 《中国语文》,2018.3.33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