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情原则的人际关系新模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冉永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话语分析,E-mail:ranyongping@hotmail.com(广东 广州 510420);赵林森,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原文出处:
外语与外语教学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中国本土的人情、面子和情面等主位概念,提出了一个在汉语文化语境下基于人情原则的人际关系新模式。该模式旨在弥补以往人际语用学研究对“情”的忽略和不足,提出汉语文化语境中人际关系管理的两大核心内容:(1)人际关系管理以人情为取向;(2)人情原则是一种人际语用互动原则。研究认为,Spencer-Oatey(2002;2005;2008)的人际和谐管理模式不能充分解释中国的人情现象,并进一步指出人际语用学研究应重视本土视角。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文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8 期

字号:

      人际语用学就是一种关系语用学,是近年发展较快并趋于成熟的语用学分支学科。2010年,Locher和Graham(2010)主编的《人际语用学》(Interpersonal Pragmatics)论文集的出版奠定其独立分支学科的地位,2013年Journal of Pragmatics第58期关于人际语用学研究的专刊将其进一步推向深入。早期研究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Lakoff(1973)的礼貌规则和Brown和Levinson(1987)的面子论为代表,集中在个体的语言使用者如何实施礼貌或面子策略。传统的理论模式缺少对关系的专门阐释与概念化,主要是从静态的视角,把关系看作影响语言使用的语境因素(冉永平刘平,201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如Enfield,2009;Arundale,2010a;Spencer-Oatey,2011等)意识到,人际关系应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目前的人际语用学研究体现为三种视角:第一种是基于面子的关系研究,例如Arundale(1999;2006;2010b;2013)的面子共建理论从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义面子,指出面子是交际参与者在言谈互动中协同共建的一种关系过程(relating),体现为关系的联结与关系的疏离。第二种是基于(不)礼貌的关系研究,例如Haugh(2015)认为(不)礼貌是特定语境下话语参与者的评价和理解行为,并将其置入于(不)和谐人际关系的协商与交际实践中。第三种视角强调将关系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例如Spencer-Oatey(2005;2008)提出人际和谐管理模式,其中关系是一种人们对人际之间(不)和谐、(不)顺畅或热情/冷淡的主观评价(Spencer-Oatey&Franklin,2009:102)。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提出了许多普遍性的人际语用学理论,拓展了人际语用学研究视野,但在文化语境下的研究上仍然存在阙失。另外,国内研究长期以来借助与照搬西方的语用模式和解释框架来分析人际问题,缺乏本土问题意识,导致批判和创新不足。

      我们认为,本土化理念的介入将为人际语用学研究带来创新点,有助于构建适合中国社会和文化语境的本土话语研究的语用理论模式。本土研究就是“不去套用西方现成的东西,也不投机取巧地做二元式的对比……而是一方面全面了解西方有关学术思想,另一方面直接面对我们自己的社会、文化、心理与行为,重新进行思考和研究。”(翟学伟,2005:24)。本土化研究还强调汉语文化语境下原创性理论的建构(钱冠连,2002)。为此,本文力图在梳理人际语用学研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文化语境下的人情、面子和情面等主位(emic)概念,探讨基于人情原则的人际关系新模式,以期对构建人际语用学的本土化路径有所裨益。

      2.当前人际语用学研究的两个特征

      首先,人际语用学研究关注动态语境中的人际关系变化,如维持、建构、解构、恶化等(冉永平,2010a;2010b),强调运用后现代话语分析或会话分析方法描写会话组织模式、话轮结构序列以及话语言谈应对,并采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社交语用阐释。人际或群际会话以及参与者的关系历史在研究过程中成为重要的语境因素(Haugh et al.,2013;Kádar&Haugh,2013)。主位与客位取自下而上的路径,分析特定文化语境下交际参与者的主位理解及其互动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话语分析过程验证、修正和补充相关的语用学理论。

      其次,情感因素是贯穿人际语用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传统礼貌和面子论隐含对情感的关注,例如Goffman(1967)和Brown和Levinson(1987)认为个人面子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涉及特定情感或情绪。Arndt和Janney(1985)将礼貌与情感交流相联系,认为礼貌指说话人通过表征、调节情感或情绪,可以表达人际支持态度(interpersonal supportiveness)。后现代礼貌研究者进一步指出了礼貌的各种情感属性,如“体察他人感受”(consideration for other's feelings)(Watts,2003;Intachakra,2012),以及“关心”(attentiveness)(Fukushima&Haugh,2014)等。此外,研究者还从不礼貌角度分析话语冲突与人际不和谐交际中的情感或情绪(如Kienpointner,2008;Culpeper,2011;Langlotz&Locher,2012;Vergis&Terkourafi,2015;Spencer-Oatey,2011),例如Culpeper(2011)探讨了情感与不礼貌之间的联系,指出面子威胁行为会引发被冒犯者的愤怒、悲伤、尴尬、羞辱等负面情绪。Spencer-Oatey(2011)认为人际和谐管理模式中特定行为期待的违反会导致听话人负面的情感回应,如愤怒、沮丧、尴尬等。Langlotz和Locher(2012)则从宏观层面探究网络冲突环境中说话人的评价行为体现的情感站位。上述研究揭示了面子、情感和(不)礼貌之间的复杂联系,其不足在于:过分强调个人层面的面子或情绪问题,而忽略了关系层面的情感纽带。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围绕汉语文化语境中的人情原则,采取主位与客位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西方学者Spencer-Oatey(2002;2008)的人际和谐管理模式进行修正,并提出具有本土化属性的基于“情”的人际语用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