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宏观政策目标和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对地方代理国家事务给予补偿而设立的附有条件的专门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三农”等各类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加强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对于保障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规范有效使用意义重大。 一、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体现在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上,包括两方面的深刻内涵。 (一)通过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财政审计通过行使对公共财政资金配置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监督职能,检查国家各项财政政策的落实情况,揭示和反映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中的风险和薄弱环节,并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从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二)作为国家治理手段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现代化 就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来说,需要从三个方面更新理念。一是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法制化理念。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相关法律体系。二是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绩效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新要求。将绩效理念全面融入政府管理的全过程,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目标。因此,从合规性审计向合规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并重转变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是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信息化理念。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下,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在审计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二、当前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对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和使用、从严控制专项转移支付、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转移支付、优化中央基建投资专项支出结构、强化转移支付预算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我国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立法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但目前在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以及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方面的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审计工作只能依靠政府和部门的各类政策文件,但此类文件规定较笼统,审计标准和依据不具体,导致大多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审查、结果处理行为无法可依,增加了审计难度。 (二)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覆盖面较窄 由于对支付的资金项目缺乏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资金拨付到位后管理使用不善等原因,常常导致财政资金未能较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不仅需要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合法性实施鉴证审计,而且也需要对其使用效益实施绩效审计。然而,现阶段绩效审计覆盖面较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范围不清晰 财政专项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往往涉及多个财政部门和基层单位,由于中央与地方职责分工不明确、问责机制不健全、一些转移支付资金尚未纳入地方预算管理,导致审计资料不易获取。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信息了解不全面,就难以整体掌控专项转移支付情况,从而导致审计范围界定模糊,存在部分环节漏审、漏查现象。 (四)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具有项目多、资金链条长、涉及范围广、使用分散等特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审计力量与经费不足,在有限的时间、资源、精力下,难以监督审查期内所有专项转移支付的所有环节,导致部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得不到有效监督。 (五)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成果利用层次不高 在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将审计重点集中在贪污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上,并未对财政支出整体状况、转移支付项目合并的可能性,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匹配合理性等问题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导致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不高,仅停留在发现问题的表面,缺乏宏观政策意识。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加强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对策 (一)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相关法律体系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研究专项转移支付相关实施条例和具体指南,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为专项转移支付提供法律依据和审计标准,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推进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 加强专项转移资金审计,需要将审计重点拓展到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在审计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资金的投入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预期结果和实际效果的关系。使专项资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量化标准具有一致性、科学性、可比性,需要结合当前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现状,构建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考虑到不同项目和基层部门各自的特殊性,给予量化指标一定范围的调整幅度。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不仅要关注短期效益,还要关注长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