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金融风潮防范

作 者:

作者简介:
兰日旭,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兰日旭(1971- ),男,福建武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史、中外经济比较。

原文出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发生了28次较大规模的金融风潮。在这些风潮的防范和治理中,历届政府经历了一个由盲目放任到自觉干预、防范和补救的认知过程。风潮爆发前的事前防范,政府主动制定的预防措施极少;事中治理,历届政府多能从自身利益和风潮危害程度等入手加以有效干预,在提供流动性资金、挽救金融组织等方面起到化解市场失灵的效果;事后补救,政府对危机造成的危害所推行的制度化措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其措施确实能够为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金融行为规范等起到明显的防范效果。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8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8)01-0128-10

       经济危机,尤其金融危机是经济文献中最为传统的主题之一。[1]1金融是社会经济的核心,金融危机则是社会经济波动的重要根源。“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2]如何做到金融稳定,有效防范金融风潮?不仅仅是当代社会各界所瞩目的,而且是自荷兰郁金香事件、英国南海泡沫、法国约翰·劳事件等金融风潮爆发以来就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然而,正如熊彼特所言“没有一种疗法能够永久地阻止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过程,在此过程中,工商企业、各个人的地位、生活方式、文化的价值和理想等等,将以整个社会的规模下沉,并最终消失。……”[3]82-83我们无法消除危机,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危机的研究,提升对经济未来发展过程的预测能力,进而达到降低危机的危害程度。要降低和防范当前的金融风潮,我们既要对当前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和研究,也有必要对历史上发生的、特别是中国近代的金融风潮加以研究。中国近代金融风潮是金融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发表了一大批论著。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中国近代金融风潮的研究多集中于梳理相关史实,探讨某一次或几次金融风潮发生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其应对机制等方面,而从政府治理角度来分析金融风潮防范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将以政府治理为中心系统分析和梳理中国近代历届政府在金融风潮中的事前防范、事中治理与事后补救措施,从中总结金融风潮治理中的政府作用。

       金融风潮的含义虽然存在很大争议,但本文所说的金融风潮,专指由政治、经济、动乱(包含战争)、国际局势、投机等因素引发较大地域范围内的金融市场震荡和混乱,具体表现为货币危机、股价暴跌、金融机构倒闭、银行挤兑、债信下跌、信用破产等。金融风潮可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来防范。内部监督,主要是从金融组织内部控制来实现风潮的防范和治理;外部监督,则从政府、行业组织和社会的监督主体来防治。政府防范,一般可从风潮爆发前的事前、爆发后的事中和风潮平息后的事后补救等过程体现出来;其中,事前应对措施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和相应的监管措施,事中应对则集中在行政干预、经济救济与制度化措施,事后补救则是为稳定金融制定经济秩序的机制和相应的制度规范。本文按照这一思路对近代金融风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

       一、中国近代的金融风潮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入下,社会危机不断,金融风潮更是频繁爆发,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重影响。根据已有资料的统计,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建立的109年间,除了在某个城市或某一地区内发生的小规模金融风潮外,影响较大、范围广泛的大约有28次(表1)。

      

       中国近代的金融风潮,特别是1883年上海金融风潮、1910年上海橡皮股票风潮、1921年信交风潮、1935年白银风潮等的风潮经过、原因、影响等在现有研究中有着详细阐释,此处就不对某一次金融风潮的情况作专门的论述。这里仅仅把中国近代金融风潮中表现出的共性加以概括,从中展现金融风潮的整体状况。从这些金融风潮的情况来看,具有如下几点特征:一是在原因上,引发金融风潮的因素多有交集,每次风潮虽然有一个主要的诱导因素,但单一原因引发的风潮极少,基本都跟中国近代社会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综合作用下爆发。具体而言,由战争或动乱为主的,有1853-1856、1856-1860、1894-1895、1900、1908-1909、1911-1912、1924、1937、1946、1948-1949年等10次。其中前面6次主要集中在票号、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领域,第1次主要是清政府财政危机引发滥发货币而导致的金融失序,接着4次主要表现在票号、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收缩分支机构,以保障资金安全,属于金融机构防范风潮中的有效内部调控范畴,而后1次则与它长期依赖清政府密切相关,在辛亥革命中票号陷入群体崩溃、银行大规模倒闭。后面4次则是战争引发股市、货币性风潮。当然,1856-1860、1894-1895、1900、1937年等期间爆发的金融风潮,列强入侵则是其唯一重要因素。与货币制度相关联的,有1853-1856、1903、1916、1921、1934-1935、1942、1947、1948-1949年等8次。其中除了1903年中国通商银行伪造纸币风潮是由日本人造成的外,其余的均跟近代历届政府财政危机或通货膨胀相联系。与证券市场相联系的,有1882-1883、1910、1921、1924、1925、1926、1927、1932、1935-1936、1937、1946年等11次。其中公债风潮基本与政府无法按时偿还公债本息、公债投机等因素相关,而1883年上海金融风潮、1910年橡胶股票风潮和1921年信交风潮则原因相对复杂,是中国近代金融风潮中最为复杂的。国外周期性波动引发的,有1865-1866、1873-1874、1878-1879、1908-1909、1934-1935年等5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