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8)01-0086-08 自2016年5月20日民进党主政台湾以来,蔡英文政府一直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使得原本开放、宽松的两岸关系走向了一种紧张、疏远的状态。2017年7月初,来沪参加双城论坛的台北市长柯文哲务实地呼应和倡导“两岸一家亲”和“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为日趋紧张的两岸关系带来些许转机,①也助力柯本人在2018年台北市长连任,②甚至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角逐中民调领先。③这说明台湾民众对于“一家亲”的理念是认可的。然而,仅仅满足于“两岸一家亲”的隐喻是不够的。政治隐喻的使用应当是审慎且灵活的,既要认识到根隐喻与子隐喻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各种子隐喻的理解层次和使用边界。在两岸微妙的局势下,双方策略性共识很可能缓解尴尬的局势并带来新的契机,然而单方拒绝或者不加区分地使用反而会生成新的问题。所以,只有理清隐喻的层次和意涵,构建默契并巩固共识,“一家亲”的理念才能够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带来更大的助益。 一、为什么从隐喻考察两岸关系 (一)隐喻:不易察觉的传统 隐喻是政治学领域一条坚实的传统,长久运用却少有人专门提及。比如,《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对话解说“受过教育的人和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的区别。④霍布斯把国家比作怪兽利维坦,喻指国家固然是共同体生活的必要部分,但终究是邪恶的。⑤马克思形容19世纪中期的法国农民是一条麻袋里面的马铃薯,无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⑥或是直言旧制度下宗教就是人类的鸦片,⑦真正要摧毁德国的旧制度以及立基于此的法学和神学,就必须展开对于宗教最为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关照现实,建国初期,集体主义精神高涨,整个国家被比作巨大的工程或者高速运转的机器,个体只有作为“革命一块砖”或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根本的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⑧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术传统还是现实话语,隐喻从未缺席。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本身就包含着无数的隐喻,多数时候人们只是无意识地将隐喻融入日常生活中,引申的含义和本义的边界在循环使用和代际更替中变得愈发模糊,以至于隐喻成为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正如玛丽·海西(Mary Hesse)所主张的“一切语言都是隐喻”。⑨ (二)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大潮流与小方向 百年间的历史剧变,台湾可以选择的空间非常有限,最多只是在大潮流的推动下做小方向的调整。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传统帝国被新兴工业国击败,这成为台湾近代史上第一个分水岭,由不得台湾选择。二战结束后,冷战格局下名义上的意识形态的差异,背后是政治、经济、军事同盟的可持续性的角力,仍然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两条道路的较量,台湾也只能选边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多极体系下,中国大陆的强势崛起,即将引领一波新的大潮流,至少会深度影响现有的国际政经格局,这再一次给小方向的调整提出了难题。所以,如今岛内的政治意见的多样、发展方向的犹疑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关重大的决策,存在很多不能说、不敢说、说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说什么却又不得不说的情境,那么隐喻成为还算可靠的救命稻草。 用隐喻理解和处理两岸关系,直观说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两岸关系现实的特殊性,主权和治权的交叠与分离,使得双方都形成一种“自说自话”的氛围,隐喻的路径避免直接触及各自底线,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两岸一家亲”的隐喻,能够切实拉近两岸之间的距离;其二,在“一家亲”根隐喻下,两岸之间仍然存在诸多的子隐喻,理清这些隐喻的意涵和使用层次,尤其在官方的交流中,是一件有意义且有必要的事情。 二、两岸关系的隐喻:一种“有机体—合约”的视角 具体而言,两岸之间有哪些典型的隐喻? 第一,两岸是“母子关系”。这种论述起源于“中日甲午战争”,而日本由此开启了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的统治固然给台湾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但也奠定了台湾现代化的基础,使得台湾地区在现代文明建设方面优于祖国大陆。相反,站在中国大陆的视角来看,台湾同清末的其他被割让的土地一样,都脱离了中华文化的母体。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3月写就的《七子之歌》,包括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⑩这里塑造了中华文化母体和被列强掠去的海外游子之间的隐喻关系。例如,《七子之歌·台湾》写道: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895-1945年,“母子关系”还算是明确的,尽管“母子”同时经历战乱。然而1946年以后,准确地说是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这种母子关系发生了混乱。存在两个母亲,他们都声称自己对于孩子有抚养照顾的权利,但是实际监护孩子的那个母亲却被赶出了原本的家,而家中的母亲却无法亲近这位在外漂泊的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