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时代”的兴起与后现代美学的重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黎杨全,男,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当下以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定位系统、传感器与数据处理五大要素结合为基础的“场景时代”已经来临,这些新的审美现实与文化景观对以韦尔施为代表的后现代超越美学的一些经典命题有所印证,同时也对其形成新的重构。在“场景时代”,日常生活浅表审美化的引领主体与广告的作用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不能简单地以精英姿态加以否定;现实的虚拟性与可塑性进一步加剧,不存在虚拟与现实的两分,现实即是虚拟,虚拟即是现实;现实传播也并非电子传播最终的完成,而是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无尽轮回。与此同时,“场景时代”的O2O模式隐喻着任何线下的事物都需要通过线上的中介而得到建构。“场景时代”也表明,新媒介带来的并非听觉文化,而是触觉文化。总的来看,“场景时代”呈现出新的审美现实,对后现代美学的探讨与重构仍在途中。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1-0157-07

       后现代美学对传统美学进行了反思与重构。雅克·德里达等人的解构主义美学,批判“在场形而上学”,消解“中心性”“整体性”“明晰性”“二元”等概念,代之以“边缘”“不在场”等范畴;费瑟斯通、韦尔施等人的日常生活美学,质疑传统美学对审美与生活的界限区分,注意到了后现代社会中审美突进日常生活的新现实;舒斯特曼等人的身体美学,否定意识与身体的二分法,主张审美应包含鲜活的身体经验。在后现代美学的重构浪潮中,韦尔施的美学理论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基于对后现代审美现实与文化景观的考察,特别是着眼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电视媒介、赛博空间等广泛兴起的新现象,韦尔施认为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和传媒文化,并试图在此基础上重构美学,建立后现代的超越美学。韦尔施的美学理论在西方颇有影响,并成为中国美学界经常援引的理论资源①。但是,他的《审美思维》《重构美学》等著作主要写于20世纪90年代,当下社会现实已发生重要的变迁与转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场景时代”(Age of Context)的来临。

       所谓“场景”(Context),是指人们特定时刻的空间环境与行为情境。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场景”的意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在移动中,“场景”不断变换,呈现出随身性与碎片化,而网络又让任何“场景”皆可连接;与此同时,传媒技术也开始能够感知“场景”的变化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就迎来了“场景时代”。所谓“场景时代”,是指随着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定位系统、传感器与数据处理这五大要素②的迅猛发展与紧密整合,通过对用户的空间环境、实时状态、生活习惯或其他“场景”因素的搜索、感知与数据分析,社会或企业能够提供在特定情境下针对特定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从而形成以“场景”为核心生活要素的时代。与“场景时代”相对应的则是场景感知计算(Context Aware Computing)、场景感知服务(Context Aware Service)、语境发现(Contextual Discovery)、场景搜索(Contextual Search)等关键词。如果从这种新语境来考察韦尔施的后现代超越美学,可以发现,“场景时代”在某些方面印证了其中的一些判断,但更多的是对这些后现代美学观点形成挑战与再次重构。借助这种考察,我们既可以深入分析当下社会新的审美现实,也可以进一步推进对后现代美学的讨论与构建。

       一、日常生活的浅表审美化

       1.“场景时代”与浅表审美化的扩张

       在建构这种后现代的超越美学时,韦尔施谈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重要命题,其中有所谓“浅表审美化”。在他看来,这种浅表审美化包括客体与主体两个方面。前者指“物质现实”即城市等周遭环境的装饰与美化;后者指个体的存在形式,如美容、健身、生活时尚、社交礼仪、借助冥思课程追求灵魂的审美精神化等行为。显然,“场景时代”让这种日常生活的浅表审美化现象大大扩张与深化了。“场景时代”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带来的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定位系统、传感器与数据处理这五大要素的结合(五要素结合的终端即为智能手机)促成本地化服务产业的极大兴盛。移动设备上的定位系统、传感器可以轻易而精准地侦测到用户的位置,只要用户使用手机上的APP,就可以马上显示其所在位置的“周边服务”,如美食、美景、酒店、美容院、健身房、KTV、电影院等各种休闲娱乐场所,用户可以在网上挑选、预定或支付,然后到线下去享受服务。手机的可移动性又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找消费场所,并随其位置而实时变换相应消费信息。手机也带来高强度的线上社交,促成大众对消费场所与服务的点评与分享,产生裂变式的传播效应。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定位系统与传感器这四个要素生成了海量的数据,后台则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再反馈给前四者,以提供用户在当下场景所需要的服务。这样就把人与位置、人与服务、人与人、服务与服务(一种服务引发另一种服务)、位置与位置全部联系起来,从而让人们的旅游、美食、美容、健身、娱乐等种种日常审美活动进入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

       需要指出的是,“场景时代”带来的这种日常审美消费并不同于传统的网购,网购主要购买的是实体商品,线下服务(也即日常生活浅表审美化的主要生活内容)却未被包括在内。原因很简单,消费服务强调的是现场体验,无法通过快递打包的方式送到顾客手中。换句话说,这种海量的、蕴含着巨大经济价值的线下服务,只有在“场景时代”,当手机带来定位、社交、移动、传感器等核心要素并对其进行整合,形成让顾客在线上挑选、下单,然后到线下去享受服务的O2O模式的技术基础后,才真正走向爆发。所谓O2O,即online to offline(从线上到线下),强调基于“场景”原理,把线上的用户带到线下的服务场所去。

       2.韦尔施对浅表审美化的否定及其悖论

       对于日常生活的浅表审美化,韦尔施表示了否定。他认为,“在表面的审美化中,一统天下的是最肤浅的审美价值: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③。面对这种“作为新的文化基体的享乐主义”,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反审美”或“非美学”策略,认为过滥的、全面的审美化会走向自身的反面:“连续不断的激动导致冷漠。审美化剧变为非审美化。”④这是一种对中断、破碎的渴求,并成为后现代主体的积极生存策略。与此相应,艺术“不应再提供悦目的盛宴,反之它必须准备提供烦恼、引起不快”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