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美学如何可能

作 者:
陶锋 

作者简介:
陶锋,南开大学哲学院、德国波恩大学

原文出处:
文艺争鸣

内容提要:

08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7年6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系统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全胜世界冠军柯洁,AlphaGo所展现出的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以及向人类智能挑战的野心,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这一领域的又一次讨论热潮。百度推出的人工智能“小冰”写作的诗集、索尼利用人工智能摹仿披头士(Beatles)乐队创作音乐,还有人工智能在视觉和情感识别上面的突破,不由得引发人们的想象,人工智能会不会最终有一天能像人那样创造出艺术品?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真正地拥有人类的情感以及意识呢?

       机器具有智能的设想,最早源于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Alan Turing),他在1950年的论文“计算机器和智能”中提出了“机器思考吗”的问题,他设想,可以设计一种对话实验,来测试机器是否能像人一样思考。他的结论是,机器终有一天可以实现智能①。“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则是在1956年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第一次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出来的,当时,人们预测,机器人将在二三十年来实现智能化。可是,人们过高估计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低估了人类智能研究的困难,人工智能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进展缓慢,甚至被人怀疑是科学界的一大骗局,直至近二十年来,人工智能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深度学习等理念和技术的发展,才使得人工智能获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但是,人工智能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却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例如对人类智能中的常识性推理、视觉等感觉、情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显得束手无策,简单的计算机逻辑符号与推理模式难以去描述这些人类习以为常的思维和行为。而在这些计算机难以形式化的地方,正是人类艺术所需要运用到的能力,是美学的研究对象。人工智能哲学早已吸引了如哲学家塞尔(J.Seale)以及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J.McCarthy)等人的注意,他们纷纷发表相关文章讨论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关系,这些讨论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转变。但是人工智能与美学的关联研究却似乎乏人问津,笔者认为,这并非是因为美学研究在人工智能领域内研究不重要,而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长期未能染指美学研究的情感和艺术领域,如今,人工智能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学者们也试图写出一些有着人类情感和创造力的算法,所以,人工智能的美学研究也应该像哲学研究一样,提上日程。另外,由于人工智能和美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积累和术语各方面相差甚远,一般的人文学者很难理解抽象的逻辑、计算机符号,这也加大了该领域研究的难度。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人工智能美学的初步探讨,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笔者相信,人工智能美学研究不仅能为人工智能的情感和艺术方面工作提供参考,还能触及人类身心问题以及艺术本质问题。

       一、人工智能美学是什么

       1.人工智能与哲学

       关于人工智能,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定义,图灵将机器与思考联系起来,认为机器智能化,就是能像人一样的思考(think)②。博登(M.Boden)认为:“AI就是研究如何制造或者程序化计算机,使得它们能够做那些心灵可以做的事。”③此定义将计算机与心灵联系起来,指出了人工智能应对人类心灵进行摹仿。而在《智能研究》一书中,作者强调了计算机与世界的理解和互动关系,并提出了计算机有自己独特的世界和思维方式,计算机“是智能的,在于它能够通过一种分层的记忆模式与它的世界进行理解和互动,并且能够以一种类似你我思考我们的世界一样的方式来思考它的世界”④。《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的作者发展了图灵的界定,扩展出了人工智能的四种模式,即像人一样思考、理性地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理性的行动⑤,区分了思考和行动。这几个定义虽然各有侧重点,但是其基础都在于将机器与人的心灵、思考和行为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人工智能就是人造机器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的模拟活动。

       另外,专家们根据机器智能化的程度不同,将之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指的是“机器能够智能地行动吗”,而强人工智能则是“机器能真正地思考吗”⑥。从这个定义来看,弱人工智能是从机器的行为和效果来看机器是否是智能的,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智能机器人能从某种程度上实现智能行为,如AlphaGo下棋,小冰写诗,等等。而强人工智能所说的“真正地思考”,要求则高得多,它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思维模式要接近人类的思维模式,并且有可能需要“意识到”自己在思考,如塞尔所说的那样。这种程度的机器,目前只能存在于设想之中,而本文所探讨的人工智能与美学、艺术的问题,就要涉及这种理想的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研究和哲学的关系异常密切,这是因为,现代哲学从根本而言,就是人类思维和存在方式的方法论研究,无论是一般的计算机还是更高级的人工智能,其对人类思维进行模拟时,都要涉及人类思维的方法论,学者普遍认为,早期的计算机工作机制——即主张以符号逻辑模拟人类思维,这主要是受到了莱布尼兹的数理逻辑、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逻辑学派的影响。而在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哲学的研究就已经拉开序幕,著名心灵哲学家塞尔针对人工智能和图灵测试问题进行了批判。英国哲学家博登认为人工智能哲学与心灵哲学、语言哲学、认知科学哲学、计算心理哲学以及认识论具有紧密的关系⑦。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则认为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关系比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要更加密切,这是因为人工智能需要哲学、特别是认识论的介入⑧。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H.Dreyfus)则批评了早期的人工智能方向——符号主义,认为其背后的哲学基础是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原子论传统,他建议用海德格尔的哲学来解释连接主义,并将之视作人工智能的新方向。在中国近二十年来,也有一些学者介绍了西方人工智能哲学的研究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