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开端

作 者:
陈弢 

作者简介:
陈弢,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讲师,上海 200092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04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有关中国对外公共外交的研究越发受到重视。与传统外交不同,公共外交涉及更广泛的对象和利益群体,不仅要和对象国政府打交道,还要更加重视政府之外的民众和组织。它的目的是使外交对象理解本国的需要、文化和国情,同时传播本国的政策观点,改变对方对本国的误解,并在某些领域与对方达成一致。①关于中国对欧洲公共外交的研究,由于有关材料的缺乏和难以获取,学者们的有关研究普遍局限在中国公共外交有关活动和文本的描述及其意义的探讨上②,而对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内部决策过程以及具体影响缺乏探讨,更没有对中国对欧公共外交是如何缘起的这一重要问题进行考察。

       事实上,新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利用机会在欧洲开展了多边公共外交活动。这一时期,中国对欧公共外交所利用的平台是由民主德国政府举行的莱比锡博览会(以下简称“莱展”)。该博览会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博览会,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博览会。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办展传统,东西方冷战期间,莱展也是东欧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博览会,并有众多西欧展商和观众参加。因此,东西欧国家都是中国在该展会上公共外交活动的主要对象。而目前国际学术界对冷战期间社会主义国家以展会为主进行的公共外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③。在对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和民主德国关系史的研究中,也尚未探讨和研究中国参与莱比锡博览会的问题④。本文拟利用中德两国已解密的档案文献和报刊资料,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发展,探讨新中国如何从无到有、从陌生到逐渐熟悉在世界知名博览会进行展出和公共外交的技能,其间遇到了哪些问题和挑战,又取得了哪些突破。同时探讨中国应对莱展的内部决策过程,以及中国通过莱展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效果和影响。

       冷战初期,中国和民主德国都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巨大敌视,对于这两个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来说,莱展是打破西方封锁和禁运的重要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就与民主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由于联邦德国和西欧国家长期没有承认新中国,因此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德关系主要在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间展开。对中共来说,如何在海外,尤其是发达的西欧和欧洲其他地区构建和传播中国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官方和民间关系,是其在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而由于民主德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西方前线,地理和文化与西欧最为接近,因此在西欧构建和传播中国形象,民主德国这一渠道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50年代初的中国和民主德国同时遭到了西方的贸易封锁。与此同时,莱比锡博览会也遇到了巨大困难。先是1950年2月7日联邦德国政府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决定不再允许钢铁物资向民主德国出口⑤。紧接着,6月底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和西方阵营其他国家先后加强了对新中国的贸易禁运⑥。而由于被禁运的钢铁物资是两德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禁运措施也使两德贸易大受影响⑦。在东西方禁运的情况下,很多前来参展的联邦德国和西方公司受到了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巨大压力,被称为“共产党的财源及其瓦解西方的工具”⑧。此外,来自世界其他城市的竞争,也让莱比锡博览会越发在联邦德国和西欧商人中失去影响力。例如,很多传统在莱展展出的联邦德国机床制造企业更重视汉诺威或巴黎博览会⑨。

       在这一期间到过民主德国的中国人看来,尽管遭受了二战的极大破坏,但民主德国公民仍普遍“组织性好、纪律好、效率高”,并且极其遵守公共秩序。民主德国城市也是“交通极便”的“现代化的城市”。⑩民主德国人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优于我国”,“文化水平高,文化娱乐生活充实”(11)。而民主德国对中国的观感却比较复杂。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德国社会公众对新中国有一种新鲜感。在民主德国建国后初期,其国内的书籍、电影和各种活动中已经有很多关于新中国的积极和正面描述。中国被视作与民主德国站在一起反对帝国主义、捍卫世界和平的伙伴。(12)另一方面,此时有相当多的民主德国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识仍较为陈旧。很多人认为中国是愚昧落后的代表,中国人仍是留着辫子、抽着鸦片的形象。就连莱比锡大学的著名汉学家也仍用1949年之前的观念来观察和与中国交往。(13)而部分欧洲人认为中餐就是吃耗子和蛇的(14)。这也说明了在民主德国宣传新中国的迫切性。

       负责筹办展览的民主德国莱比锡博览会办公室曾在1949年12月13日向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出参展的邀请,并强调莱展是“东西方货物交流的重要场所”(15)。而主要由于资金和人力紧张,中国政府决定不派团参加1950年春天的莱展。对此,莱展办公室感到非常遗憾,但仍极力邀请中方参加,它甚至计划通过在中国刊登广告来扩大莱展的影响。(16)德方之所以如此积极地邀请中国参展,主要在于希望展示民主德国在中国与西欧贸易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它希望借此打破西方的贸易封锁并在德国政策上获利。

       1950年10月10日,中国同民主德国签订了《货物交换及付款协定》。根据该协定,中国向民主德国输出食品、丝绸、各种金属和矿物原料等,而德方则向中国出口各种工业设备和器材。(17)此协定的签署,不仅提升了双边关系,也使得以货物展示和交易为主题的莱展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此时的民主德国对中国外贸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在中国遭受西方封锁禁运的情况下,民主德国帮助中国推销出口物资,并协助中方向外采购物资的工作(18)。10月27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参加1951年春的莱比锡博览会。此时中央认为,莱展“不但有极大国际意义,并可观摩、比较全欧商品,为大宗采购及推销之好机会”。中央最初认为,代表团人数不宜过多,10人左右即可,但需懂外国人及贸易与工业技术。(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