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研究工作路径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江莹,夏莉,南京大学审计处;孙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审计观察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8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前,国内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工作,大多从定性角度分析其现状、发展和相关案例,这些成果无疑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但鲜有成果将内部审计研究放在信息计量视角下。笔者认为一门研究如果不采用量化的办法,它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还是有待提高的。

      为了深入研判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变革脉络和重点研究方向,最好能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定量研究和案例分析,通过更加客观的数据信息,并结合高校审计工作实践,深入探寻研究发展和重点工作方向,了解其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018年1月1日,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平台,以“SU=(内审+内部审计)ANDSU=(高校+大学)”为检索式进行主题词专业检索,同时将数据检索的时间阈值设置为2004~2017,得到业界产出文献2960篇。然后笔者使用题录分析软件NoteExpress,进一步将所获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清洗”,去除期刊简述、人物介绍、征文通知等无关学术文献后,合并重复题录,最终得到有效的文献2831篇。笔者将以这2831篇业界相关文献为原始数据,统计和分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学术研究情况。

      本文采用竞争情报分析法和科学知识图谱法,统计和分析高校内部审计的探讨和研究情况,然后利用可视化共词分析工具主题词共现分析工具CiteSpace,对该领域研究发展关键词和前沿主题词做出可视化知识图谱展示。CiteSpace是德雷塞尔大学(DrexelU)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平台开发的一款科学可视化信息计量软件。它依据竞争情报学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对特定研究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该业务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发展变革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业务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业务发展方向的探测。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研究主体分析

      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研究领域文献产出量的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笔者检索到的有关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研究各年文献量如图1所示。其中横轴表示年代,纵轴表示文献数量。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3年开始,呈现波浪式增长的趋势,尤其是经过十年发展,到2012年,学者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讨论积极活跃,呈现出愈发明显的增长。通过具体数据看:

      一是研究内容多元化。2005年和2007年在相关领域论文量较2004年有明显大幅度提升。这两年里,我国学者开始广泛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研究的重要性,并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多元化的研究,研究的广度逐渐加强。

      二是研究深度专门化。从其总体变化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研究在2005年和2013年分别出现文献量大幅度上涨的情况,其后论文数量保持若干年稳中上升。这种现象表明,在历经数年的讨论过程中,部分问题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部分争议也取得了相关学者的共识,相关研究向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文献核心作者的分析,可以有效探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研究力量。据笔者统计,检索到的2831篇文献中,个人发文量最多的是武汉理工大学的阎银泉,共13篇。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M≈0.749*√Nmax,其中Nmax为核心作者的最高发文量即13,带入公式得M≈3,即发文量超过3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

      由图2可以看出,该研究领域核心作者以阎银泉、张佳春、郭旭、余灿、夏午宁等为代表,核心作者对于高校内部审计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了解他们的最新研究动态对我们认识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可以得到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机构分布情况。统计规则为:根据每篇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进行统计,不统计第二作者。对于发表2篇及以上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仅发表1篇的作者不予统计。笔者在citespace中以Institute(机构)为分析对象,设定相应参数并选择最小生成树(Minimun-SpanningTree)算法,设置“TimeScaling”值为1,来绘制高校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的机构分布图,如图3所示。

      

      图3显示文献产量不低于2篇的机构节点,节点及标题大小表示发文量高低,节点间连线表示两机构间在高校内部审计研究上存在合著现象。

      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研究的核心机构几乎全部分布在大学里,如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晓庄学院、上海大学、扬州大学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