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以下简称阿尔都塞)是上世纪最为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一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一个有待探讨且饶有兴味的命题,在谈及阿尔都塞和萨特等老一辈理论家以中国共产主义替代苏联共产主义作为参考视野后,安德森指出:“毛主义的实质和影响超出了本书的讨论范围;对此问题有必要另外加以详细讨论。”①这种讨论需待时机,而现在或许恰逢其时。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包括阿尔都塞作品(包括对其生前未出版的作品)进行了源源不断的整理、出版和翻译。这就使得有必要对“毛泽东对于阿尔都塞思想的重要性仅仅是边缘性的”这种观点加以重新审视,也就是说,在阿尔都塞理论全貌越来越显豁的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阿尔都塞对“毛主义”所“效忠的深度”(the depth of the allegiance)②。此外,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显得尤为迫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一般的文学究竟有哪些实质性的不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到底有哪些贡献?显然,人们对于这些问题很难作出清晰的回答。长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未形成鲜明的问题意识,既缺乏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整体观照,又未深入研究其理论特质。”③因此,对阿尔都塞接受“毛主义”情况的梳理或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自身特性提供来自西方理论家的视角与镜鉴。 “毛主义”(Maoism)是一个产生并通行于西方学术界的对毛泽东思想加以指代的术语。“毛主义”这个术语意味着毛泽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追随者,它还特别强调了毛泽东对思想领域的贡献,强调了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④。相对于国内学界惯用的“毛泽东思想”,在西方知识语境中之所以突出其为“毛主义”,一方面是沿用了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术语类似的构词方式,但同时又强调了毛泽东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推进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毛主义”是一个西方术语,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西方性且植根于西方知识生产的特定视域,因而它是西方知识界和西方社会对毛泽东思想加以接受和阐发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常常强调要发展出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一样,反过来,在西方情境中,人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谈及‘具有西方特点的毛泽东思想’。”⑤故此,不宜将“毛主义”与实际上的毛泽东思想与理论画上等号。 “毛主义”不仅通行于西方,也是阿尔都塞本人所使用的一个术语。在其自传《来日方长》中阿尔都塞指出:“当然,拉丁美洲的斗士们知道我身在法国共产党内,但是他们同样也知道我强烈地倾向于毛主义,……”⑥因此,本文中的“毛主义”特指在阿尔都塞特定理论视域中的、根据阿尔都塞特定的理论需要且经由阿尔都塞阐发和转化了的毛泽东思想。阿尔都塞在他的时代中所能掌握的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情况的资料非常有限,他本人又从未到过中国,故而阿尔都塞所理解的中国与毛泽东思想应被视为是他“头脑中的中国”⑦和“头脑中的毛泽东”。更重要的是,由于面对着异常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理论论战,阿尔都塞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还服务于他解决自身政治困境和理论困境的需要。故此,阿尔都塞的“毛主义”应被理解为“根据阿尔都塞本人先在的理论框架来重新勾画毛泽东的思想肖像”,也就是说,“阿尔都塞视域中的毛泽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真实中的那个毛泽东”⑧。 本文将致力于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梳理阿尔都塞接受“毛主义”的总体概况。其一,初步厘清阿尔都塞在历年公开出版物中援引“毛主义”的有关情况⑨,勾勒出跨越三十多年的“毛主义”在阿尔都塞理论著述中留下的大体轨迹;其二,初步厘清阿尔都塞历时三十余年持续援引、思考和阐发“毛主义”的主要原因。 阿尔都塞在其历年公开出版物中对“毛主义”的援引和阐发,是“毛主义”与阿尔都塞的理论思考之间保持着持续不断的互动关系的最为直观也最为有力的证明。为阐明“毛主义”及中国实际上纵贯了阿尔都塞几乎大半部分的理论写作生涯而远非其一时一地的兴趣,对所有目前可见到的援引“毛主义”的阿尔都塞相关著述的整理因而是非常必要的。 在1985年⑩写作的自传《来日方长》(11)中,阿尔都塞多处正面提及和评价毛泽东和中国,而这距离他第一次在出版物中肯定性地援引“毛主义”,即在1953年(12)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13)一文中提及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已经跨越了三十多个年头。“毛主义”在阿尔都塞的1950年代的著作中开始出现,在其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的著述中出现得最为密集,此后逐渐减少但仍持续。在阿尔都塞的著述中,有的对“毛主义”及毛泽东著作进行了详细的阐发,有的则是一带而过。但是,一方面考虑到整理工作本身应尽量保持其完整性,另一方面更是考虑到阿尔都塞与“毛主义”的每次交集均处于与法共亲苏路线的紧张关系之中(14),其每一次在公开出版物中援引“毛主义”均弥足珍贵,故此尽可能将所见材料全面纳入整理。尽管可能仍有未及之处,但以下概述或可为阿尔都塞接受“毛主义”的轨迹勾勒出大略的风貌。当然,这个尝试仍是初步的和未完成的。随着阿尔都塞更多手稿、笔记和作品在国外学界和国内学界进一步的出版和翻译,对阿尔都塞与“毛主义”关系的理解仍将是一个朝向无限可能性敞开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