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R.Martin,博士、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前任系主任,国际著名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继承人和发展者,“悉尼学派”领军人物,语言评价理论创始人,积极话语分析理论创始人,语类理论主要发展者。1998年当选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2003年因其对语言学及语文学的杰出贡献被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授予“世纪勋章”。Martin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系统理论、功能语法、语篇语义学、语域、语类、多模态理论及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语种为英语和他加禄语。此外,Martin教授还从事教育语言学、司法语言学及社会语符学、多模态等交叉学科的研究,著述等身,主要论文收集在王振华主编的八卷本《马丁文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Michele Zappavigna,博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高级讲师。主要研究兴趣是社交媒体,相关著作有Bloomsbury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推特与社交媒体》(Discourse of Twitter and Social Media(Bloomsbury,2012)),Routledge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社交媒体语言研究》(与Ruth Page,Johann Unger and David Barton合著)(Researching the Language of Social Media(Routledge,2014)和Bloomsbury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可搜索交谈:帖子标题与社交媒体语篇》(Searchable Talk:Hashtags and Social Media Metadiscourse(Bloomsbury,2018)。 一、意义表征 本文是继Chris Cleírigh(未发表)以及Zappavigna和Martin(2017)对副语言的后续研究。Chris Cleírigh参考了Matthiessen(2004,2007,2009)关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探讨了新南威尔士州青少年司法调节语篇中的身势语①,本文第二节将回顾这些研究。第三节和第四节首先区分具身表征(somasis)和符义过程(semiosis),然后构建副语言系统框架。文中副语言指依赖语言符号,通过音质和身势语(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身体姿势)体现意义的表达方式。第五节讨论语言、副语言和其他交际模态之间的关系。 二、个体发生学 Matthiessen(2004,2007,2009)在Halliday(1975,2003)、Painter(1984)和Torr(1991)对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的产生过程。这些研究表明,语言源自原始母语系统。该系统中,儿童将声音、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用作符号资源。然而,随着成人语言的出现,这些资源的使用更加专门化、具体化。音段发音和韵律(包括节奏和语调)归属于口头语言的音韵②;而音色(timber)、语速(tempo)、声音松紧度(tension)和音量(loudness)依然归属于语言表达层,通常被称为音质。(详见van Leewuen 1999,2009)身体动作、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则发展为身势语资源。Matthiessen指出,音质和身势语在语篇展开过程中与语言协同共现: ……语言中一些人际意义的差异是通过不同的音调(音高变化)和与之伴随的面部表情(包括眉毛运动)体现的;指示性谋篇意义通常伴有指向性动作;和婴儿说话可以圆唇或撅嘴,这样不仅声音变化,而且形象生动;具体研究还表明,通过语言与通过身势语(如凝视)提及他人,两者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2007:6-7) 本文沿用Matthiessen(2009:21-22)的观点,将音质和身势语视为副语言。 三、具身表征 研究副语言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区分副语言和行为,即区分符义过程和非符义过程。Trevarthen(2005)等个体发生学学者在追溯前语言交际中产生的原始母语时,也面临相同的挑战。Halliday和Painter判断符义过程和非符义过程的标准是:1)动作是否可以解读为“内容/表达”系统(即意义符号)中的内容或者表达;2)动作可否用于多种不同的场合③(不是在一个互动中的简单重复)。例如,Halliday(1984/2003:240)提到,他儿子8个月大时使用的原始母语涉及三种行动符号,分别体现为如下内容/表达组合:“我想要/牢牢抓住”“我不想要/轻轻触摸”以及“用某物做某事/用力触摸”。这里符义过程和非符义过程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也许在“轻轻触摸”(符义)和“推开某物”(非符义)的对比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采用Peirce的术语④,我们可以说符义过程象征(symbolise)说话者的意图,而非符义过程则暗示(index)这种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