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前上海民间防空建设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严斌林,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200433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全面抗战爆发前,上海市各界针对“一·二八”战事中日军轰炸的惨痛教训,呼吁进行防空建设,并在南京国民政府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民间防空建设事项,如建立防空组织、培养防空人才、开展防空宣传、制订防空计划、构建防空情报网络、规范防毒用品市场等,这些举措虽然运行滞碍,效果有限,但是作为近代以来上海民防事业的发端,它对以后上海民防建设具有开创性的引领作用,其历史价值值得肯定。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18)01-0010-14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飞机被用于战略轰炸始,近代以来的战争模式即由“平面”向“立体”转变,前后方分明的战场变为全纵深的战场,而相应的防范措施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防空概念即由此提出。①军事学意义上的“防空”(air defense)指“对来袭的飞行器进行斗争的措施和行动。亦称反空袭。包括建立防空体系、进行反空中侦察、反空中袭扰、反空袭作战,实施对空隐蔽、伪装、防护和消除空袭后果等”。②从防空手段来划分,对空作战属于“积极防空”,隐蔽、伪装、防护等措施属于“消极防空”(passive air defense),后者的目的,“在于将空袭造成的损害减小到最低程度,有效地保存人力、物力资源,迅速恢复作战力量和正常生活秩序”,其基本要求是大力普及防护知识,因地制宜修筑防空设施,有计划地疏散人员和物资,实行灯火、音响管制,采取消防、救护等措施,突出“专业部队的保障与群众性防护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整体力量,提高防护的有效性”。③从防空组织和任务而言又可分为国土防空、野战防空和人民防空,人民防空属“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其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④上述划分只是标准有异,各有侧重,但又有很多内在联系、交织甚至重叠部分,对比“消极防空”与“人民防空”的措施与任务、目的,可见二者基本一致,其重点皆强调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减少损失,保存战力。而观照历史具体语境,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防空呼声中,“消极防空”与“国民防空”等概念并无二致,时常混用,强调的重点更是一样,本文所述“民间防空”亦即当时人所谓的“消极防空”“国民防空”,内涵、任务、目的并无不同,仅行文方便而已。⑤

       学界对于抗战前国民政府的防空建设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抗战前国民政府全国层面的防空建设研究,从组织、宣传、演习等内容粗线条梳理了国民政府防空建设的成绩和特点,大致描绘出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在全国防空建设的整体形态;⑥一是就某一特定地区在抗战前的防空建设进行全面细致的个案考察,较有体系地展现了一地的防空建设成绩,因地分析,揭示了不同地区防空建设的特色,颇具新意,但数量不多。⑦而具体到抗战前上海地方民间防空建设的研究,可谓付诸阙如,现有的几篇关于近代上海防空的论述文章只是集中于建国初期“二·六轰炸”的探讨,⑧甚至2001年编纂的《上海民防志》竟将近代上海民防的起点置于上海沦陷后的汪伪政府时期,⑨更是与史实差谬甚大,个中原委,固有关注防空建设的学者较少这一现实制约,但与防空建设属于军事机密,其基本材料不易为外界所获知,报章记载又多片面零散这一客观因素亦有很大关系。基于此,笔者试图以上海市档案馆所藏抗战前上海市政府及其领导的相关机构进行民防建设的档案为主体材料,结合当时报章新闻,拟就全面抗战前上海民间防空建设的史实展开梳理与评析,试图勾勒出近代以来上海民间防空建设的发端及初期发展历程,并总结分析其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以求教于方家。

       一 民间防空建设的时代背景

       南京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民间防空建设,是在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世界局势风云激荡、中日两国矛盾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进行的。20世纪30年代初,法西斯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世界各主要国家,都积极扩充军备,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战祸。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空袭造成的惨重后果,各国在极力扩展空军力量的同时,防空措施也日益完备,防空手段亦层出不穷。英国防空当局与地方自治机关协调,在各地建立严密的防空监视哨,并且在都市建立完善的消防、救护体系,将各处绵亘之电灯线加以统一管理,加强对灯火管制的力度,“随时举行军民防空演习,锐意训练国民,图谋领空国防化”,还“利用新闻纸,将演习记事和其优点,尽量加以宣传”。⑩法国设立独立于陆海军的航空部,并且建立了154个航空中队,5个高射炮联队,并于1930年实施大空军计划,进一步加强其空军与防空实力。意大利利用法西斯宣传方式,大力宣扬“意大利的勃兴在空军的整备!”,煽动国民防空的热情,并且举行多次防空大演习,以使民众更加熟悉防空措施与动作。

       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袭我中国军队驻沈阳北大营驻地,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同年10月8日午时,日军飞机12架飞抵锦州,“分散于城内外各处天空,各自投掷炸弹,并降至极低处,用机关枪向毫无抵抗及自卫准备之民众扫射”,(11)造成中国民众数十人死伤,此次空袭“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利用飞机轰炸我国重要城市的历史”。(12)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次日,日军出动飞机分批轮番轰炸闸北一带的工厂、文化机关和居民区,日机“乱掷炸弹,致我民房炸毁无数,民众伤亡甚多”,(13)此外日军专派战斗机3架,以商务印书馆为主要掷弹目标,致使总厂被炸起火,“因在军事区域,无法施救,致任其延烧,至晚未熄,焚烧时黑烟缭绕,焚烬纸灰飞达数里之外。总计被毁之建筑,及一千余部之机器,巨量之书籍、仪器、纸张等,损失当达千万元”。(14)“一·二八”战事停止后,闸北一带因被日机轰炸过甚,尽数沦为废墟。

       严峻的国际形势与惨痛的轰炸经历,促使国民政府与民众反思并认识到防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二八”战后不久,国民政府航空署委员林我将即撰文呼吁道:“此次淞沪之役,敌人之空击政策,所以畅行少阻者,盖因吾方空军实力太薄,地面空防付之阙如之故。国人经此番之教训,当知今后吾国防空,努力之方向。”(15)甚至有人直接明了地指出:“看呀,日本人现在增加空军,并由军部主持,演习防空,教导人民在空中战争时,如何去避免危险。中国政府纵不准备与敌人战,也应该把这些常识,教给人民罢!”(16)这些内外因素的交织促动,使得国民政府逐步开展民防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