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范例:新中国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发展历程(1949-1956)

作 者:

作者简介:
储著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100029;储著武,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储著武(1980- ),男,安徽岳西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国史理论与方法研究。

原文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中国开启了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新历程。这个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初步学习阶段;二,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全面学习阶段;三,苏共二十大后反思学习阶段。这个时期经历了从号召学习苏联到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再到“以苏为戒”提出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的变化。这种变化轨迹反映出新中国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复杂历程。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829.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18)01-0024-09

       DOI:10.13763/j.cnki.jhebnu.psse.2018.01.003

       “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①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提出来的重要思想。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中国共产党延续了“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的思想,强调新中国文化建设要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如此重视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方针完全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②;另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文化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苏联则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学习样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中国开启了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新历程。过去,学界从文学艺术、电影、教育等领域讨论过学习苏联的问题,但从新中国文化建设整体视阈的角度讨论1949年至1956年间新中国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研究尚不多。为此,本文拟初步梳理这个时期新中国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发展历程,以丰富人们对这段历史复杂性的认识。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初步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的经验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2年底,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时期,新中国坚持“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的思想,开启了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初澜。其表现有:

       (一)高度重视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

       首先,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学习苏联及苏联文化建设经验。1949年10月5日,刘少奇在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上表示:“苏联人民建国的经验值得中国人民很好地学习。……吸收苏联新的文化作为我们建设新中国的指针是中国人民目前的迫切任务。”③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其间,毛泽东到苏联多个城市了解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情况④。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两国同盟互助条约》,强调要“发展和巩固中苏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⑤。以此为标志,中苏两国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离苏时发表告别演说,明确指出“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⑥。

       其次,思想文化战线领导人重视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1949年10月1日,郭沫若在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到京时表示:“我们……准备接受你们的友爱的指导,准备接受苏联人民的一切宝贵经验来从事新中国的建设。”⑦1952年3月19日,陆定一强调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必须得到苏联和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协助⑧。1952年9月30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总干事钱俊瑞指出:“文教卫生事业的内容、制度、组织和方法,正在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与我国实际逐步结合的基础上胜利地进行着改革。所有这些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高潮的来临都是极大的推动力量。”⑨1952年底,文化部和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在“中苏友好月”期间联合举办苏联影片展览。郭沫若在开幕式上说:“以苏联人民的斗争经验、生产建设经验、苏联人民的光辉英雄榜样,教育我们,指导我们,使我们信心百倍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像苏联那样富强、美丽和光明。”⑩为“苏联影片展览”,周恩来题词“学习苏联电影事业的经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陆定一题词“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将来”(11)。

       (二)成立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及其分会,推动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

       由于历史及其他原因,新中国成立之时部分国内民众与知识分子对苏联还存在着“疑苏”与“反苏”情绪(12),为此,新中国决定成立中苏友好协会,推进中苏友好工作。1949年10月5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其宗旨是“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中苏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介绍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科学成就,加强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13)。中苏友好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增加中苏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国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以后,各地成立了分会。中苏友好协会及其分支机构深入到机关、工厂、企业、学校等组织中,入会人员包括工农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机关干部、学生、教育工作者、民主党派人士、宗教界人士等,群众性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青联、学联、文联、科联、科普、工商联等均为团体会员。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及其分会通过举办“中苏友好月”、纪念会、座谈会、报告会、展览会、派出代表团访苏等形式推动中苏友好。中苏友好协会工作的内容虽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还开展文化活动。后来,新中国文化艺术科学方面的代表团到苏联学习和访问大都由中苏友好协会来联系和组织。

       (三)邀请苏联代表团访问中国,宣传和介绍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

       这个时期,我国邀请多个苏联文化艺术科学方面代表团访问中国,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向中国介绍与宣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这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2次:

       其一是1949年9月底至11月,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访问中国。

       1949年9月底,受苏联对外文化联络协会派遣,以作家法捷耶夫为团长、西蒙诺夫为副团长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一行34人来华参加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和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的成立大会。10月1日上午11时,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自天津转车至北京,宋庆龄、刘少奇、周恩来、郭沫若、李济深等以及各界代表两千余人到车站迎接。下午3时,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出席开国大典。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不仅参加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以及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还深入南京、上海、济南、沈阳、哈尔滨等地访问,与各地工人、农民、战士、青年、学生、学者、专家、教授举行座谈。11月2日,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离开哈尔滨回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