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技术转让与军售

作 者:
忻怿 

作者简介:
忻怿,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美苏关系“缓和”希望破灭后,卡特政府深化美中防务关系,践行“有限武装扶华”政策,向中国出售军用装备。里根政府认定中国为“友好非盟国”,开始向中国出售武器,美中防务关系进展迅速。除了“联华制苏”的现实主义功用,里根政府对华技术转让与军售亦体现了其自由主义的战略思维,成为美国谋求制约中国改革发展,引导中国“美国化”变革的政策工具。但基于既扶华又控华,既有限支持中国军事现代化又防止和遏制中国崛起的矛盾心理,里根政府就对华军售制定了相关底线,凸显了美中防务关系的有限性。美国对华技术转让和军售与中国独立意志之间的内在矛盾决定了美中防务合作必然终结。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18)01-0091-08

      继卡特政府推行“有限武装扶华”政策后,里根政府扩大对华转让军民两用技术并开始向中国出售武器。除了“联华制苏”的目的,里根政府对华军售亦体现其自由主义的战略思维,包含着谋求中国“美国化”变革的战略目的。同时,美国对华军售亦存在底线,凸显了美中防务关系的有限性。学界关于里根政府对华军售的研究多为美国对华防务战略的背景考察,①一些论著也涉及该议题。②

      近年来,随着美方档案的解密,学界又形成几篇研究成果。③不过,相关研究就里根政府对华技术转让与军售的具体事项、脉络机制、内在特征等论述仍不够深入,笔者根据相关档案文献分析上述问题,以求教于方家。

      一、里根政府关于美中防务关系的定位

      考察里根政府的对华技术转让与军售,需简要论述一下自尼克松政府至卡特政府的对华技术转让与军售政策。自中美关系解冻,尼克松政府开始施行“联华制苏”策略,欲求发展美中防务关系,利用中国的抗苏价值,遂以防务合作、技术装备输华等方式谋求推动美中关系。但中方并未完全响应。④直至卡特政府末期,美苏关系“缓和”的希望完全破灭,美方决定深化美中防务关系。其中,卡特政府就对华技术转让与军售的思考对里根政府的影响较大。卡特执政初期致力于深化美苏关系的“缓和”,奉行苏中平衡战略。

      随着美苏关系“缓和”的失败,对苏强硬的“卡特主义”出台,联华步伐开始加速,美国制定了旨在提升中国对苏防御能力的“有限武装扶华”政策,并于1980年实现美中军界高层互访,开始向中国出售军用装备,对华技术转让与军售步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⑤在“有限武装扶华”政策的指导下,卡特政府还制定了“个案审批”原则⑥,并以此为依据向中国出售军用装备,以提升中国对苏防御能力,同时,美国认为,如何按照美国的国家意志来约束中国的发展,是“美国面临的最大战略任务乃至世纪挑战”。[1]因此,在既扶华又控华的矛盾心理下,里根政府秉持上述思维,美中防务关系在其任内再获进展,对华技术转让与军售成为主要内容。

      里根上台后,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以对抗苏联。[2]为了加强同苏联的地缘竞争,里根政府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在其执政时期,美国国务院及国防部权力扩充,国防部强调“稳健的美中安全关系”是践行对苏强硬的“里根主义”的基石之一。[3]

      总体来看,里根政府对发展美中防务关系、深化对华军售、践行“有限武装扶华”政策较尼克松政府、卡特政府更显积极。同时,里根政府将促使中国“自由化”战略嵌入美中防务合作中,以图“建设性地帮助他们发生变化”。[4]

      二、里根政府的对华技术转让与军售

      除上文所述,美国调整对外出售武器的相关政策也是里根政府升级对华军售的背景。里根上台伊始就强调:“必须努力提高售武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重视武装盟友及伙伴对国家安全的促进”作用。[5]1981年7月,里根签发《关于武器转让的总统令》,指出:“美国把常规武器及其他防御物资和服务的转让,看作是其全球防御态势的一个基本要素和外交政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6]基于此,里根政府持续放宽对外军售管制,强化行政系统在军售中的决策地位,这些构成了美方扩大对华技术转让与军售的制度性基础。

      1981年1月,美国参议院共和党副领袖史蒂文斯访华时强调:参议院不会妨碍对华军售,支持行政机构深化美中防务关系。[7]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也引起美方的注意。据美国国防部在1979年做出的乐观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采购西方技术装备的数额至少为410亿美元。[8]这一预期也成为美国升级对华军售的重要诱因。

      在外部环境方面,里根政府扩大对华军售与苏联的扩张态势呈正比关系。面对苏、波边境苏军的大规模准备,美国国防部部长温伯格于1981年4月公开强调,若苏联胆敢出兵波兰,美国将扩大对华军售。[9]对此,苏联不为所动,并于6月举行大规模军演。美国在西线面临被动局面,亟须在东线做出“武装扶华”的战略姿态。

      因此,里根政府决定扩大对华军售,突破仅对华转让军用装备的政策底线,开始向中国出售武器。1981年6月4日,里根特令升级对华转让军民两用装备。[10]6月中旬,美国国务卿黑格访华,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发展美中关系是美国的“根本现实与战略需要”,美国决定开启对华出售武器程序,修改阻碍军售的各项机制。[11]综上可见,里根于执政初期便实现了对华出售武器的重要突破,美中防务关系加快发展。

      进入1983年,美国对华政策更趋积极。4月,里根政府做出重大决定,认定中国为“友好非盟国”,宣布帮助“中国增强应对邻国威胁的能力”。同时,美国修改了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提升美中关系层级,将中国从出口管制等级中的P类升至V类,[12]但同时要求对华军售仍需遵循“个案审批”原则。⑦以“友好非盟国”待遇管制对华出口,标志着美中防务关系再获进展。

      1984年4月,里根总统访华。在访华前夕,美国做出《国家安全决策指令》,指令强调:强大、稳定的中国是维系亚太和平的关键,美国将继续推动对华技术转让,提升中方的防御能力。[13]4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与美国总统里根举行会谈,在会谈中,里根提出,美方愿意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及中国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做出贡献。⑧基于此,美国国务院于6月通知中方,除了“直接商业销售”,美方将开启政府间“对外军事销售”⑨渠道实现双方的贸易。[14]同期,中美高层密集互访,商谈相关军售清单等事宜。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