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商品经济

作 者:
林刚 

作者简介:
林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继续讨论顾准提出的“中国与西欧是两种不同源头文明”的思想,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商品经济的特点,认为无论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性质,它都与西欧现代经济学中的商品—市场概念有重大不同,只有确切认知中国国情及其变化,才可能深入了解中国特征,由此构筑解析中国的理论概念。为此,中国应该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发展优劣评价标准。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2x(2017)040001-25

      DOI:10.13469/j.cnki.zgshijsyj.207.04.001

      商品生产、交换及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或可认为是国内各界特别是经济学界三十多年来最热门的议论话题。笔者猜测,这是否反映出众人对“商品生产—交换与竞争—财富最大化—国家高速发展”这一生产方式的浓厚兴趣甚至基本认同?如果是认同,则可能包括了对市场经济价值目标的认同,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的认同。当然也会有大量的争论意见。不过相当明显,似有众多经济学“名家”认为,以商品市场概念分析社会经济俨然通用于任何社会和民族的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中,古代中国也不例外。①在很多人看来,它和社会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由此导致的生产力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认为对任何社会而言,商品经济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标志;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不但当前成为衡量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尺,也同样是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标尺。

      然而,至少对中国而言,这种对商品—市场经济的理解和以这种理解对历史和现时做出的分析,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需要认真讨论的。人们熟知,近年来经济和历史学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争论,如“中国中心观”问题,“大分流”问题,与之密切相关的运用GDP比较各国历史发展水平的问题,等等,都与如何理解商品—市场经济的类型及演变密不可分。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商品及市场,无论从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性质,都与西欧现代经济学中的商品—市场概念有极大不同。忽视这种不同,以现代西方经济学概念及理论分析古代中国,会出现问题。

      按照一般常识,这种问题本不应出现。人类生活环境千差万别,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适应或应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像在非洲沙漠中放牧骆驼为生的民族,只要依旧生活在原有的环境中,就不可能“转型”为西欧“资本主义”一样。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在偏偏有人将产生于18世纪、用以分析西欧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不但用于分析当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并且一直套用到近代和古代。②

      早有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商品—市场的性质和特点提出过重要看法。吴承明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对中国的商品生产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认为,“历史上各种市场的形成,并不一定靠分工”。“在历史上,可以有不同性质的交换,及至可以说有不同意义的商品”③。方行将小农经济中的商品生产区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三种是与农业和自给相结合的。④黄宗智提出中国历史上的三种性质各异的商品化:剥削推动的商品化;为了支付生产和维持生活的直接开支或“生存推动的商品化”;“谋利推动的商品化”。⑤

      为进一步拓展认识,本文不揣浅陋,希望能够在前辈基础上继续思考,以期指正。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如果从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开始往前数直至出现文字算起,大约有三千多年,一般被认为是有信史可征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代。⑥它虽具有世界各地文明的共同之处,但也有自身的鲜明特点。本文着重从中国文明特点入手,以普通的公认史实为材料,阐述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其中的商品经济的看法。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是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文明形态。这使古代中国的商品、交换市场等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20世纪中共党内的杰出思想家顾准,在告别人世的前一年间即1973至1974年,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似已被世人遗忘的思想:海上文明与非海上文明即农业大陆文明——包括中国文明,是人类历史上走向不同的两类文明:

      埃及、巴比伦那样的亚细亚国家,和海上文明的城邦走的又不是一条路,在其间画上等号,真是误尽苍生⑦。

      资本主义是从希腊罗马文明产生出来,印度、中国、波斯、阿拉伯、东正教文明都没有产生出来资本主义,这并不是偶然的⑧。

      认为任何国家都必然会产生出资本主义是荒唐的……特别在中国,说会自发地产生出资本主义,真是梦呓!⑨

      我们赞同顾准的看法。

      以下力求据作者掌握的史料作极简要说明。

      关于中国社会经济长期演变中的商品、商品生产、分工和市场的特点,只能从存在了数千年的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存方式中去探索。只有从这种探索中,才能够明白中、西为什么产生不同的市场交换的内涵和不同的机制⑩。

      (一)中国经济运行的自然环境与地理因素对交换的不利影响

      我们不得不从遥远的年代做一极简要的追溯。

      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有若干重要特点,一是与西方某些文明相比,农户家庭产生较早。二是其产生于相对封闭的东亚大陆,与其他更为“先进”的国家和文明接触不易。三是内部有独立发展农业和粮食作物的较好条件。

      长期以来,在某些理论中,生存环境对人类文明变化演进的作用被严重低估。应该看到,越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就越明显,追溯不同文明形态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环境特征应该是最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之一。正如芝加哥大学考古学教授兼近东考古发掘所所长Robert G.Braidwoot多年前所言:农业革命的多度(独立)发生,指示着农业很可能是人类文明演进与特殊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下产生的结果。(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