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审美现代性计划与无理论的哲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惠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麦克卢汉褒“听觉空间”而贬“视觉空间”,与此类似,海德格尔扬“环视”而抑“向视”,他们的理论在前者对后者的一次援论中相遇。这次相遇具有交相辉映的效果。这一事件揭开了现代欧陆哲学、美学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论题,即“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审美现代性并不能完成其现代性批判的使命,相反它与现代性同根同源,甚或同谋。海德格尔虽然揭露了“美学”“体验”的认识论残余,但他将思归入物或消弭于日常生活空间,严重削弱乃至取消了哲学的批判功能。对于海德格尔哲学的反认识论局限,卢卡奇和德里达均有发现和批驳。然无论将思视为符号游戏抑或事物的自然显出,都是片面的。实际上,思在物中,也在其外。审美活动或许最能体现思于物的双重位置。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2

      “审美现代性”这一声名煊赫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其实隐含着巨大的悖论和困境:其本意是用审美的感性、体验、自律、无功利、整体性克服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工具主义、科学主义及其对人性的分割和异化;然而审美或曰“美学”本身与现代性的关系又是同出而异名,它是现代性计划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是现代性认识论的一种形式或补充。“审美”与“现代性”不但不相敌对,而且是同盟军,只是职能不同罢了。因而用“审美”来抵消“现代性”,简直就是要求“审美”的自我取消,要求“审美”与“现代性”的同归于尽。“审美”无法完成其被草率赋予的“现代性”批判大任,除非它连自己的出身也一并抛弃而投入与认识论相对立的本体论话语体系。

      本文不拟泛泛而论“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而是借道麦克卢汉对海德格尔的一次援论,借道麦克卢汉“听觉空间”这一归属“审美现代性”家族的概念与海德格尔以“环视”相召唤的“日常生活”本体论之间的碰撞和对话,予其以具体而典型的解剖和展示。我们既不苛责“审美现代性”,亦不偏袒反美学即反审美认识、反“理论”的艺术观,而是再次以选取典型案例的方式即依托卢卡奇和德里达对“理论”的指认和坚守而与海德格尔的“实践”以及“实践美学”保持一段距离。我们的目标是超越这两种进路,重构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为美学指定新的位置。

      一、“未经界定的空间”乃“视觉空间”

      本文拟研讨的麦克卢汉对海德格尔的援论出现在他题为《人与媒介》的讲演里(1979年)。他引用的是海德格尔在其《艺术作品的本源》对于凡高绘画《农鞋》的那个著名阐释。其引录甚长,而评论却奇短,短到只有两句话,而且还分插在海德格尔语意转折的前后。麦克卢汉的两句评论是否与海德格尔本人的意谓有关,我们随后将另作考辨,现在首先想搞清楚的是麦克卢汉的真实意谓。由于我们暂时是以麦克卢汉为中心,并不对海德格尔《农鞋》论中的工具思想展开评议,故而仅仅摘录麦克卢汉的部分援引,以使其两处阐释显出更强的针对性。

      麦克卢汉第一处阐释针对的是他所摘引的海德格尔如下一段话:

      如果我们只是一般地去想象一双鞋子,或者简单地观看这双空洞的、未被穿用的鞋子,像它们只是出现在绘画中的样子,那么我们将永远不会发现该器具的器具性存在真的是什么。从凡高的绘画中,我们甚至不能确定鞋子放在何处。鞋子的周遭空无一物,鞋子本来应该处在或归属于其周遭环境的——只有一个未经界定的空间。

      在此,海德格尔抱怨,凡高绘画所给出的只是“一个未经界定的空间”,而我们认识鞋子的实际存在状况是需要其相关物或参照物的,当然海德格尔所说的只是初看这幅绘画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麦克卢汉接着的评论是:“我要称那一空间为一个听觉的和共鸣的空间。”(McLuhan,p.290)我们熟悉什么是麦克卢汉的“听觉的和共鸣的空间”,那是与“视觉空间”之分裂性、限定性相对立的整体性、混沌性的空间——在本篇讲演中,一如在其他许多地方,麦克卢汉反复强调两种空间的区别,这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但是,暂且不论海德格尔是否在心灵深处倾向于麦克卢汉的“听觉空间”,可以肯定的是,此处他所感觉遗憾的“未经界定的空间”决非麦克卢汉甚所推崇的“听觉空间”。相反,说来可能让人震惊的是,在海德格尔这里,这个“未经界定的空间”不仅不是麦克卢汉的“听觉空间”,而且恰恰是与“听觉空间”针锋相对的“视觉空间”,是视觉理性主义的空间,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论的空间。

      何以见得?首先,即使仅限于我们已做摘录的文段,其端倪也不是隐藏不露的,甚至如果熟知海德格尔的话,其真实意谓就已灼灼大观了。什么叫“一般地去想象一双鞋子”?什么叫“简单地观看这双空洞的、未被穿用的鞋子”?海德格尔的两个句子实际上是文义互见的,即所谓“一般地”就是鞋子处在“空洞的、未被穿用的”孤立的状态。鞋子作为器具的本性若要显露出来,它们就必须具体化,在具体之中,也就是说被具体的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为着某种具体的目的所实际地穿用,让它们不能只是被“想象”、被“观看”,这会造成一种我们与鞋子之间的认识论距离,我们成了认识主体,而鞋子则是被认识的客体。这种主客体分裂是海德格尔哲学一直在诛伐的东西。这里他的反对意见是通过对鞋子之具体使用的诉求而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够回到海德格尔的德语原文,而非这里顺着麦克卢汉所使用的流行英译本,那么海德格尔《农鞋》评论中的反认识寓意将更是昭然若揭。兹引德语原文如下:

      Solange wir uns dagegen nur im allgemeinen ein Paar Schule oder gar im Bilde die dastehenden leeren,ungebrauchten Schule ansehen,werden wir nie erfahren,was das Zeugsein des Zenges in Wahrheit ist.(Heidegger,2003,S.18.斜体为引者所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