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我国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母海林,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
财政监督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家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高校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为了在众多高校中保持竞争力和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更好的教学环境,各大高校不断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学科建设、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等,然而教育经费、科研经费、管理费用等各项费用的使用是否达到最优效果,是否实现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绩效审计才能发现问题。通过高校绩效审计可以对学校各部门的资源利用率、有效性、经济性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优化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一、高校绩效审计研究现状和特点

      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绩效审计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罗文(2016)从高校教育经费角度出发研究了绩效审计,提出应该加强审计部门独立性,信息化建设和多元化建设;王立平(2010)在探讨了高校绩效审计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绩效审计观念、机制问题、缺乏审计依据是制约绩效审计的原因;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方面,陈晓芳(2008)认为应该包括人力资源配置、管理责任、资金和管理服务质量;而关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姜猛(2015)从办学思路、专业学科建设、学科质量、教学质量等7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总的来说,关系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一直在深入,预计未来会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教育经费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增加,并从2009年的165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3613万元,增长率达118%;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2010年的1467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29221万元,投资金额不断扩大;民办高校在7年内,从676所增加到741所。2015年,高等学校专利授权量为13.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7万件,超过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是十年前的9.2倍。可以看出,高校经费支出在逐年递增,那么如何将科研经费更好地规划利用,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经济效益,就需要对高校进行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前瞻性。高校的所有科研教学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法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但是高校绩效审计可以立足于高校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当前经济活动的有效评价,对未来的收益作出预期判断,对促进高校未来更好地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因此具有前瞻性。二是具有不确定性。由于高校绩效审计参与的被审计对象具有多样性,比如合作企业、企业的相关附属单位、不同学院的科研项目等,其社会效益难以从某个具体的指标或者数字来衡量,因此具有不确定性。

      二、高校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

      高校的绩效审计的工作正处于刚起步阶段,传统的财务和合规性审计仍是主要方式。1991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绩效审计第一次提出,标志着绩效审计进入试验阶段。随后在2001年,高校绩效审计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大部分高校开始设置审计机构并招聘审计人员;2004年,教育部提出了审计的“三个服务”方针,旨在提高高校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对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对于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在同年6月份,颁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初步界定了高校的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和审计职责以及相关法律责任;2007年又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的绩效审计,尤其是重点项目的审计提供行政法规;而2010年颁布的《教育内部审计规范》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提出了内部控制审计、领导的经济责任等相关概念,丰富了高校绩效审计内容,促进了其在全国范围的展开。总的来看,绩效审计发展虽然在国内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理论基础和相关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下面从高校绩效审计的过程进行问题分析。

      三、高校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绩效审计开展前存在的问题

      1.审计环境欠佳。审计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外部环境。现在我国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多样,矛盾重重。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高校绩效审计的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看重,因此放宽了行政权力,并给予了较大的财政补助,致使在进行高校的绩效审计时,审计的范围和审计领域扩大。相应地,一旦宏观经济环境改变,审计遭受的压力和挑战也会增大。另一方面,高校的绩效审计在法律制度上也存在不足。虽然2010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使得绩效审计有了法律依据,但其针对性并不强,对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难以依法进行。高校有别于企业单位,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对其内容、职责权限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致使高校绩效审计无法可依。

      2、高校高层领导人缺乏审计意识。高校在自律的基础上运作,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包括持续监控和定期自我检查以揭示与内部和外部标准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这种质量效果的高低取决于高校领导人的审计意识,必须有强有力的承诺,相信其益处,愿意揭露弱点并改善绩效,才能使内部质量保证真正有效。然而事实上,许多高校领导不愿意将学校的弊端和不完善之处披露出来,高等教育机构正在越来越多地接受高质量的审计,随之发现问题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很多高校的审计人员是本校的财务人员,一旦发现问题,为了学校的形象,往往会粉饰太平,于是审计成了一个形式化过程。高层领导人必须意识到,问题并不会因为掩盖而消失,而定期及时的审计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整体水平。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审计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也逐渐加大,只有高层领导积极关注,审计效率才可能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