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类型的多维干扰 ——维吾尔语重音模式匹配汉语声调的机制 杜兆金 陈保亚 本文基于维吾尔语重音模式的分析,以维吾尔语重音模式的调型特征来考察维吾尔语和汉语声调匹配的微观过程和特点。研究发现,维吾尔族人以母语重音模式中"平调""降调""升调"三种调型匹配汉语的声调,语言类型学特点差异引起了"多对一"的复杂匹配,可称之为"多维干扰";维吾尔语以"平调""降调""升调"匹配汉语声调,会经历一个由无序匹配到有序匹配的转化过程。维吾尔语和汉语接触的早期阶段,维吾尔族人会以"平调""降调""升调"三种调型同时匹配汉语声调,这是维吾尔语和汉语接触中声调出现诸多变异现象的重要原因;随着接触程度加深,维吾尔族人逐步以一个调型来匹配汉语某个声调,即实现有序匹配。考察维吾尔语重音模式与维汉声调匹配的关系,为研究无声调语言母语者习得汉语声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 《民族语文》,2017.5.43-60 多模态修辞学的构建与研究 ——兼论修辞学与语用学的连接 汉语修辞研究传统上集中在对修辞格或文体风格等方面的考察,没有从人类行为的高度看待修辞现象。修辞是一种人类行为,言语行为是其基本构成及分析单位。这也是修辞学与语用学的连接之处。从人类行为的多模态本质来看,修辞主体在各个时空间,通过各种媒介,调用多种模态资源,实施修辞行为。本文由此提出“多模态修辞学”这一研究领域,并重点介绍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修辞研究。对修辞行为主体进行贴真建模是该类研究的理论思路,通过构建多模态语料库进行修辞分析是具体操作方法。多模态修辞学的构建旨在为修辞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考察视野和研究方法,开展新的研究课题。 《当代语言学》,2018.1.117-132 内文视角下典籍重译的共性与个性 本文利用《道德经》首章177个英译文本所组成的微型专题语料库,基于内文性假设,分析《道德经》首章的意义构建过程与英语复译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及其呈现方式。研究发现,文本的主题意义是通过四个组要元素交互作用而构建的:在结构上通过"交锁平行"的论题布局形成意义协调和对比空间,在词语短语层通过重复和对应构建语义贯通和互释,在话语层通过标记词或指涉词维持话题的衔接与连贯,以及在词语使用型式中蕴含一致性话态度和感情;在文本的复译中,重复的强型式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其个性特征往往通过具有不同语义倾向的词语选择呈现出来;而变异型式首先是多样化意义解读的结果,多出高频的复译并不呈现翻译质量的线性提高。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6.1-11 离合词的音系特征及其神经基础研究 顾介鑫 杨亦鸣 马勇 沈兆勇 汉语离合词可作有限的扩展,是违反词汇整体性原则的一个特例。离合词这一潜在可扩展性的语法特征影响它的音系特征,离合词"离用"而形成的两音节间潜在空位(potential gap)促使其在语音表达式上表现为在音步形成上为一音步、有两音步潜势,在重音分布上为左重、有右重潜势,即在音系层面上也体现为复合词、短语之间的过渡状态。汉语离合词内部这一潜在空位获得了小样本语音实验的证实。跟进的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实验发现,同为双音节VO式的复合词、离合词、短语诱发了波幅依次增大的P200(150-180ms),而P200反映阅读时的语音加工,该实验结果证明离合词这一特殊的音系特征是有相应神经基础的。 《语言研究》,2018.1.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