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论元的句法效应及其认知解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施春宏,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汉语学习

内容提要:

本文借助论元结构理论、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和生成词库论等理论多角度地描写和解释与影子论元相关的句法—语义接口现象。首先通过汉英对比描写了影子论元的显隐对句法表达的影响,考察汉语动结式中影子论元的句法表现,然后分析了相关句法效应的认知动因,并从构式压制和物性结构两个角度对影子论元构式的生成机制予以阐释。我们认为,影子论元的特殊句法效应,既与影子论元自身的语义内容有关,也与跟影子论元相组合的结构成分的语义内容有关,更与特定语言句法系统所提供的句法条件有关;与影子论元相关的句法表现,在语序类型上既有共性,也呈现出鲜明的特性。这种特例表现从一个角度揭示了“语言大同而大不同”的特征,因此需要在特定句法系统中考察句法形式和概念结构的匹配关系。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字号:

      所谓影子论元(shadow argument),指动词(包括形容词)或动词性构式的语义结构中所蕴含的、在中性语境(或者离境表达)的缺省状况下可自然推导出来的规约性论元。如动词“写、骑”的宾论元“字、马”,动词“切”的工具论元“刀”,形容词“哑”的主题论元“嗓子”。例如:

      ①a.他太小,还不会写≈他太小,还不会写字

      b.他骑得真快≈他骑马骑得真快

      ②a.妈妈在切肉≈妈妈在用刀切肉

      b.喊了半天,彻底哑了≈喊了半天,嗓子彻底哑了

      可见,影子论元的语义和语用信息量都比较小。词典在解释中性语境的词义时往往需要将低信息量的语义内容揭示出来。例如:

      ③写 ①用笔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草字|~对联。(《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骑 ①两腿跨坐(在牲口或自行车等上面):~马|~自行车。(同上)

      切 ①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西瓜|把肉~成丝儿◇~断敌人的退路。(同上)

      哑 ③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沙~|~嗓子|嗓子都喊~了。(同上)

      释义中的论元(加粗者)在释例中有时并不体现出来。稍有特殊的是“骑”,由于语义泛化的影响,其对象论元的外延已经比较宽泛,但从“骑兵、骑手”来看,其影子论元应该是“马”。这说明,从历时层面来看,有的词所支配的影子论元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所谓的缺省状况,指在中性语境中,该论元如果不出现,损失的信息量最小;而如果要补全,该成分被补出(即复原)的可能性最大。而在特定上下文中可以不出现的一般论元(如对话语境中的省略),则不能看作影子论元。例如:

      ④a.“他一天写[e]到晚。”“写什么呀?”“写程序呢。”

      b.他特别喜欢摩托,每天都要骑[e]几个小时。

      动结式“喝醉、吃饱”的宾论元“酒、饭”可缺省推导,因此也属于影子论元。例如:

      ⑤a.他喝醉了≈他喝醉酒了

      b.我吃饱了≈我吃饱饭了

      我们不能在没有任何语境帮助的情况下根据“喝醉、吃饱”推断出“二锅头、红米饭”一类的论元来。

      本文关注的影子论元只限于宾论元,主要讨论影子论元的显现和隐藏对句法表达的影响及其所体现出的语言共性和特性,并进一步充实对于“语言大同而大不同”这一类型特征的认识。

      一、影子论元的显隐对句法表达的影响

      与一般论元相比,影子论元在句法结构生成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句法效应,而且这种句法效应既有语言共性,也有类型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影子论元的显隐对句法表达的影响上,就目前学界所考察的相关现象来说,主要涉及影子论元在特殊构式中不出现时的两种情况。

      一是与类似下面的构式相关的句法表现。例如:

      ⑥a.The tiger killed again.(老虎又杀生了)(转引自Goldberg 2006)

      b.Leslie studied.(Leslie学过了)(转引自沈园2007)

      ma chin aq'naa -n -a.(转引自Croft 2001)

      REC.PST 1SG.ABS WORK -ANTI -ISG ‘I worked.’(我做过了)

      例⑥中的影子论元(或近似于影子论元的论元)未出现,Goldberg(2006)将此类构式称作“宾语非侧显构式”(Deprofiled Object Construction),Givón(2001)、Croft(2001)等将此类构式称作“逆被动构式”(Antipassive Construction)。

      二是与致使表达相关的构式中的句法表现。例如:

      ⑦a.He read the evening away.

      b.She happily knitted two hours away.

      c.They drank the pub dry.

      d.She ate her boyfriend out of room.

      例⑦a和⑦b一般称作Time Away构式,例⑦c是动结构式,例⑦d是使移构式。当然,例⑦c和⑦d都属于非典型构式,典型的相应构式中动词能够直接支配其后的名词,分别如“He painted the house red”和“He put the book on the table”中的“paint”和“put”。

      在英语的句法系统中,“read、knit、drink、eat”都被视为及物动词,有其特定的支配对象。然而,在例⑦中,这些客体论元并没有出现,如果就此考虑,这些句子中的动词已经呈现出不及物动词用法。其后出现的名词性成分“the evening、two hours、the pub、her boyfriend”在宾位又并非动词所能支配的对象,是一般所谓的“假宾语”。假宾语将动词和补语隔开,语义假宾语跟补语能构成一种述谓关系。

      显然,就类似例⑥的情况而言,如果作为宾论元的影子论元可以出现在构式中(当然出现与否,信息表达会有差异),那么就和一般的主谓宾句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它在句法结构生成过程中没有特别的论元结构整合问题,而只是论元自身的显隐差异。而类似例⑦的情况,则牵涉到论元结构的整合机制及其配位安排,而且作为宾论元的影子论元能否出现以及出现之后有什么特殊表现,则有语言类型差异。因此下文以类似例⑦情况的说明为主(关于类似例⑥的情况,将在后文的认知解释中再说明),主要通过对比英语和汉语的表达系统来揭示相关构式生成机制及其受到的制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