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语言学到区域类型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福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中文)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近年来接触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相关成果,讨论与区域语言学、区域类型学相关的若干问题,并结合若干实例着重介绍区域类型学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字号:

      区域语言学(areal linguistics)和区域类型学(areal typology)是研究区域语言现象的两种重要路向(approach)、研究框架(research framework)或分支学科(discipline)。这两种研究路向互相关联而各有侧重。区域语言学聚焦于特定语言区域内若干语言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及其历时动因),是接触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区域类型学则聚焦于类型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语言特征在区域分布上的模式(及其历时动因),是语言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结合的产物,也可以说是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区域语言现象研究上的运用。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语言区域现象的研究主要是区域语言学的路向。8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类型学的日益兴盛,区域类型学的研究范式应运而生。①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Haspelmath et al,2005)问世以后,区域类型学逐渐成为语言区域现象研究的主要路向。换言之,近三十年来,语言区域现象(或称“区域语言现象”)的研究,在范式或路向上已开始实现从区域语言学到区域类型学的转型。

      本文利用近年来接触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相关成果,讨论与区域语言学、区域类型学相关的若干问题,并结合若干实例着重介绍区域类型学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

      二、区域语言学及其局限

      2.1 区域语言学与语言区域

      区域语言学以语言区域(linguistic area)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特定地理区域内若干语言在结构上呈现的相似性以及共享特征的跨语言扩散。“语言区域”是指由于语言接触导致的特征的借用和扩散,特定区域内不同语言在音系、形态、句法和语义上逐渐享有一些共同的结构特征。下面是有关语言区域的几个广为引用的重要定义。

      (1)“语言区域”这个术语可被定义为指称这样的区域:它包含若干语言,这些语言属于一种以上的语系但显示出若干共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不见于(至少)一个语系的其他成员。(Emeneau 1980:124)

      (2)“语言区域”指的是这样的地理区域:包含三种或更多的语言,这些语言由于接触而非偶然因素或承自共同祖语而具有某些共同的结构特征。(Thomason 2001:99)

      (3)当地理毗邻的若干语言共享某些结构特征,而这些结构特征不能归因于共同原始语特征的保留并且使得这些语言在类型面貌(profile)上异于周围的其他语言,那么我们就应承认这是一个语言区域。(Haspelmath 2001:1492)

      (4)“语言区域”(或语言联盟)通常被认为是指地理上具有边界的区域,这种区域包含的语言属于两个或更多的语系,共有一些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不见于该区域以外相同语系的语言);必须具有相当数量的共同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应该是比较有特色的。(Aikhenvald and Dixon 2001:11)

      (5)“语言区域”指的是一种地理区域,在这种区域内,由于语言接触和借用,区域内的语言共有某些结构特征……语言区域的核心特征是区域内语言之间具有结构相似性(一般说来,区域内的语言中有些没有发生学关系,或至少不都具有很近的发生学关系)。通常认为,区域内的语言共有这些特征的原因是它们互相借用。(Campbell 2002:729)

      类似区域语言学这样的观念早已有之。从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文献里就有借用结构特征的讨论以及“混合语”(mixed languages)的争论。(参看Bloomfield 1933;Weinreich 1953)实际上,在严格的区域语言学建立之前,一些学者就已识别出巴尔干区域(Schleicher 1850)和南亚区域(Bloch 1930)的很多区域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区域语言学公认为肇端于美国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鲍阿斯(Boas 1917、1920、1929)有关美洲印第安语的研究。鲍阿斯发现北美印第安语具有若干共享的结构特征,而这些特征并不适合发生学分类。鲍阿斯(Boas 1920)认为在某些实例里很难将遗传而来的特征和源于扩散的特征区分开来。他通过特定区域内语言的结构特征与其邻近语言的比较来确定相关的结构特征是源于扩散还是源于遗传(体现的是发生学关系)。这种“区域—类型”的研究模式影响深远,尤其对后来的布拉格学派影响甚巨。(参看Trubetzkoy 1939;Jakobson 1944;Emeneau 1956、1980;Darnell and Sherzer 1971;Campbell and Mithun 1979)

      2.2 区域语言学研究的视角、模式和目标

      Wiemer & (2012:10-14)认为区域语言学研究有三个需要区分的视角,即重构视角(reconstruction perspective)、结果视角(result perspective)和过程视角(process perspective)。重构视角将区域语言学视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种工具,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处于接触之中的语言,在接触状态前是什么样的样态或面貌(系统、结构)?毗邻的若干语言之间结构上存在的相似性是源于语言接触还是亲缘关系?结果视角关注特定地理区域内若干语言的共时阶段,探讨这些语言的结构特征,聚焦于这些语言的结构相似性。过程视角则聚焦于若干语言共时相似性背后的历时过程,包括特定接触情形中话语互动的微观过程,以及语言结构发生改变的宏观过程。主要目的是揭示这些语言共时相似性背后的历史动因和形成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