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作为毛泽东研究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丰富成果。国内学界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从主要内容到独特价值等各方面均有所阐发;海外学界相关研究则散见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以及现代化论著之中,主要从现代化理论、哲学以及思想史的解释路径,围绕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做出解释。这些研究成果数量繁多、涉及面广,亟待进行系统梳理。鉴于此,本文拟对国内外学界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研究状况加以评述,以期对进一步深化研究有所助益。 一、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国内研究的重点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1940年6月4日,许涤新发表长文《关于中国以何立国的问题》,文章认为中国工业化应按照毛泽东的构想,首先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放出来”,才能“跑上工业化的道路而没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弊端”。[1]许涤新在后来出版的《中国经济的道路》一书中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看法,并说明其关于工业政策的观点主要是受到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影响。[2]许涤新虽尚未将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作为严格的学术问题加以研究,但却阐明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业化构想的重要特点,即中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首先创造社会制度条件,实发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的先声,不可湮没。20世纪80年代以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石仲泉、李君如等学者的研究使此论题得到推进。①进入21世纪,以毛泽东工业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专著、学位论文陆续涌现②,呈现更加繁荣的景象。整体而言,这些成果的重点涉及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基本内涵、价值诉求、思想脉络、理论渊源、比较研究、历史评价等方面,下面分而述之。 1.关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工业化是任何现代大国都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核心,也是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研究的重中之重。沙健孙认为,毛泽东所探求的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可以从制度选择和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两个层面去考察:从制度层面看,走向工业化无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毛泽东“选择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国家工业化”;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层面看,毛泽东提出以如何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为核心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3]也有学者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曾设想走一条独特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4]“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创新探索和认识,虽然只是初步的,大体上只是轮廓性的设想,而且实践的过程极为短暂,不久便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所替代,但却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最初起点,对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着极为宝贵的历史借鉴和启迪意义。”[5]可以看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影响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后几个历史时期,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工业化任务和发展模式,但也可以窥见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思想的一脉相承性。[6]毛泽东的探求表明,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各国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对于中国而言,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至关重要。 2.关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蕴含丰富的价值意蕴,这种意蕴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从价值目标来看,毛泽东追求工业化的愿景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朱佳木曾指出:“把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为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统一和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毛泽东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7]这一点基本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从价值主体分析,毛泽东强调工业化要以人民为最高价值主体。毛泽东在谋求国家富强的同时,坚持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并行,其工业化追求既有建设现代强国的要求,也有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的终极价值。毛泽东提倡兼顾“大仁政”与“小仁政”,也是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强国与富民的统一。[8]从价值取向分析,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工业化构想具有很强的政治指向性。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总是将实现工业化与向社会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强调经济建设以工业生产为重点的根本原因,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9]充分理解毛泽东不同维度的价值蕴涵,有助于更准确地阐释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化模式、发展路径等重大问题上的选择、进退与取舍。 3.关于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发展脉络 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形态。有学者将毛泽东工业化的探索和实践划分为四个时期:1944-1949年萌芽时期,1949-1956年奠基时期,1956-1962年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形成时期以及1962-1976年的曲折发展时期。[10]朱佳木则试图通过毛泽东各个时期言说重心的变化,阐释其工业化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影响。毛泽东在1949年以前“主要围绕什么是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政治前提和如何对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两个问题”;1949-1956年“主要围绕中国工业化的具体道路和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这两个问题”;1957-1965年“主要围绕如何加快经济建设速度和采用群众运动方法这两个问题”;1966-1976年则主要围绕“抓革命、促生产”等方针路线、重大经济决策展开。[11]上述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发展脉络的解读抓住了思想演变的主要特征。但是,这种时段划分显然因循了政治史的标准,缺乏思想发展内在逻辑的考量,容易走向简单化和平面化。实际上,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生发、演进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历史过程,呈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几种不同的思想形态,每个时期又都具有独特的问题指向。[12]准确把握思想转折的关节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内在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