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公众对物质文明的诉求越来越高,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这种现象在高校里尤为明显。但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和相关投资无法及时跟进,使得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工作无法满足大学师生员工对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与此相应,体育场馆的投融资工作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突破上述困境,部分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引入资金,投入到体育场馆建设中。同时,借助高校体育场馆等现有资源最大限度为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高额的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这部分资金如何使用、使用效果如何,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需对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进行审计,考察其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效果,针对投资回报率、收回成本周期等进行综合评判,保证资金使用到位,防止浪费。 1 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历史脉络与现有模式 1.1 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的历史脉络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社会一直在经历“均衡—非均衡—协同发展”的历程。东部地区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工作一直相对集中(以来自中央拨款为主),拨款规模要显著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不同地区高校在体育场馆投融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家层面上,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原有的投资机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相关改革工作持续推进,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高度集中的投融资管理范式,投资主体更加多元,资金来源更加多样,为构建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市场化创造了全新的格局。为了持续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让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加快发展高校体育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为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管理范式提供更多支持政策与相关措施。尤其在“十三五”期间,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快速进步为背景,高校体育事业会因此取得更大进步,投融资结构会得到调整和优化,一个成熟而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正在形成。 1.2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的现有模式 我国对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拨款通常都是固定的,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的直接影响力有限。体育场馆投融资主要有以下模式:第一,BOT(Build-Operate-Transfer)型。这一模式借助外部组织对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和经营,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高校为其提供具有特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借此为项目融资奠定基础。这类组织会在既定期限内经营体育场馆,并借此获得必要的投资回报,当特许经营期满之后,会按照协议把体育场馆无偿转让给高校。借助这一模式,可以解决高校面临的体育场馆建设滞后的问题,还能够解决体育场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比如,我国的湖南大学湘雅学院就在新区迁址的过程中,和香港一家投资企业以BOT形式进行项目融资合作,借此引进了上亿元资金,为学校建设了一系列体育场馆和设施。第二,政府和高校联合投入型。当前,借助专项拨款进行体育场馆建设的高校近70%,借助专项拨款和自筹资金建设体育场馆的高校不及30%,以高校专项拨款与社会捐赠形式建设体育场馆的仅为5%左右。可见,即便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渠道持续拓宽,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高校进行的财政拨款还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使得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工作主要依靠政府,竞争能力十分有限。第三,租借和赛事筹资型。对很多高校来说,将体育场馆对外出租是进行融资的关键渠道。这是因为,一些体育赛事能够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进程,在提升高校形象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场馆的功能。 2 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理念与审计瓶颈分析——基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角 在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持续提升对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融资力度,借此提升我国体育专业人才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最大限度缓解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但高校经营管理和体育活动多元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得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审计工作存在意识薄弱、管理制度缺位等问题,导致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审计绩效难以显著提升。 2.1 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理念分析 (1)经济学视角。依据经济学相关理论,社会生产力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视作最为基本的生产要素,为得到更为理想的产出,应该培养更好体质和素质的劳动力,而这就会产生必要的费用支出。倘若不对劳动力属性加以考虑,相关费用的投入和生产活动中有关生产资料的支出就十分相似,即费用均会和生产力的发展直接相关,借助资源投入得到特定的效益。从这个角度讲,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工作需要隶属于高校的体育主管部门,从生产性投资的视角去考虑经济效益问题。 (2)社会学视角。在如今的经济背景下,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对精神生活(包括体育运动)的诉求也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运动给予了极大关注,由此对体育场馆形成了旺盛的需求,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所以,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工作应该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借助市场规律与价值规律,在投融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方面,对体育资源予以合理化配置,提升体育场馆投融资的效率和效益。 2.2 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的审计瓶颈 (1)经济学视角。在经济学视角下,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部门的支出与物质生产部门的支出存在类似属性。与其他投融资主体相较,高校体育场馆借助吸收财政投资的形式开展工作是理想的选择。此类投融资模式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中虽然一直占据显著位置,可现实情况是,财政投资的全局性特征十分明显,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融资实践难以真正体现计划性和前瞻性,投入的资金与获得的收入难以与预算相符。这样,审计工作就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尤其身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高校,如果对体育场馆投融资工作开展审计,相关经费被浪费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无法借助资金投入实现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学视角。依据社会发展理论,高校体育发展规律和相关经济部门有相似之处,唯有把体育资源纳入至流通领域,借助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去创造价值,才会促使高校体育朝着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行进。但是,虽然部分高校以引入市场机制的形式让原有的体育资源获得了较大规模的运用,可因为收益有限以及无法实现既定收益甚至出现亏损,也就导致高校体育场馆投融资工作的推进十分艰难,对其审计工作困难重重。同时,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工作以市场性经营为主要模式,审计工作的开展出现缺位和内在动力不足的情况,这让经营管理难以获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