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仁秒,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
财政监督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规模逐步扩大,业务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国家也不断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资,对高校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审计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十三五规划”的出台设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的总体目标和战略,进一步确立了教育的重要地位。然而巨额投资下,教学资金滥用、私自挪用相关经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不断出现,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省直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等存在着包括违规经费、违规招标在内的20项问题,甚至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位列其中。由此可见,高校内部审计至关重要。然而随着高校管理的多元化、制度建设的细分化,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方法已无法满足高校管理,甚至制约了高校审计的作用,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和高校管理水平,因此对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国内外学者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唐麦(2013)从执行程序、审计结果、审计自身的不足等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决策建议;童燕军(2014)从科研、筹资、办学效率、综合实力、发展潜力等提出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指标体系等等。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查询,对研究高校内部审计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2007~2017年国内外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数据显示,2007年审计文献达7275篇,其中高校内部审计文献96篇,占比1.32%,从2007年到2017年,审计文献在不断增加,针对高校审计的文献也不断丰富,截至2017年已达120篇,占比达1.37%。自2007年以来,高校审计的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外包、内部审计功能等方面。应当看到,关于高校内部审计文献众多,说明对高校审计越来越重视。当然审计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2014年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审计机构共完成审计项目3万多项,增长42%;审计资金总额3千多亿元,增长80%;促进增收节支13亿元,增长33%;提出审计建议近9000条,增长83%;制定内部审计制度200多项,增长36%。①总体来说,高校内部审计提高了资金使用率,从一定层面上讲创造了经济价值,改进了高校内部管理。

      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发展与国家内部审计的发展同时起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下,高校的内部审计分为三阶段发展起来。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高校开始审计工作,部署审计人员,借助内部审计经验进行探索实践,并颁布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等规章制度。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中期,教育审计得到大力发展,国家教育部投资加大,各高校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加强科学管理制度建设为目标,定义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督查、杜绝浪费现象、严禁私自挪用公费等等,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率,并于1996年对《规定》进行了修正。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教育部审计署进行调整,国家审计机关不再直接对教育审计进行管理,至此教育审计归属教育部财务司管理这一转变,推动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发挥了审计的价值。第四个阶段,21世纪之后,高校内审紧紧围绕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教育审计的任务和目标,对教育审计工作程序进行了强化,对其机构设置形式以及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职责、审计权限等方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的需要都做了新规定,为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在高校运行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审计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范围狭窄

      目前对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界定标准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虽然学者指出审计应该包括审计监督职能、风险预警职能、控制管理职能、评价鉴证职能等四项职能,但是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和账本凭证,对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监督,但是没有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其挂钩,突出了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审计范围狭窄,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针对财务收支和经营状况进行审核检查,现在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部门之间交叉的资金活动日益复杂,审计范围如果仍局限于资产、财务、后勤、基建等保障部门,而对人力资源、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不予渗透,那么是很难发挥审计价值的。而一个岗位的发展好坏,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给组织集体带来综合效益,只具有片面的功能既无法得到重视也难以充分发挥其价值。为了整体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有必要对审计职能进行进一步拓展。

      (二)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属性的经济活动,教育部2004年《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虽然明确规定了高校必须自行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但是通过调研发现,仅浙江省就只有近三分之一的高校设立了内审机构,剩下的高校多采用纪检监察或者与相关部门联合设立审计部门的方式,而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尚未设立任何具有审计相关功能的职位或者部门,独立的审计部门更是没有设立。显然,大部分高校仍旧持有审计只是以监督为主的岗位这一传统观念,轻视了审计在高校运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应当看到,缺乏独立性的审计易受到外界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大打折扣,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价值的发挥。另外,内审在学校处于边缘化地位,没有实质的权威和处置权,只有建议权,在领导没有特意强调和重视的情况下,审计只能流于形式。

      (三)审计队伍力量不足

      高校虽然是一个人才集中营,但是在审计专业人才方面仍有所欠缺,主要表现为:第一,审计人员结构单一。审计作为一个需要具备专业财务和工程知识的行业,大部分在岗审计人员只是财会专业出身,缺乏专门学习审计专业的人才,难免会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在物资管理、工程建造、金融投资等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其分析能力不足或者相关审计技术手段欠缺;第二,审计人员素质不够。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增多,问题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因为缺乏相关谨慎原则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而不敢不愿揭露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使工作效率低下,长此以往,高校内审力量和能力的不足将给审计工作带来不可预期的风险和隐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