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平台分析及对“一带一路”国家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

作者简介:
王晓晨(1981- ),女,辽宁大连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开放教育资源、智慧学习及移动学习等研究,E-mail:wangxc_cnu@163.com。北京 100048;刘梦蓉,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北京 100082;孙艺璇,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李倩慧,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北京 100048;高媛,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北京 100082

原文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一带一路”国家教育体制差异大、语言文化丰富多样、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从开放教育资源(OER)角度切入可以有效地规避资源建设风险,助力“一带一路”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协同创享。文章在界定OER平台属性的基础上,综合UNESCO 2012年的OER定义,遴选出OpenStax、OpenLearn、OpenLearnCreate、Coursera、Khan Academy 作为代表性的国际OER平台案例,并从OER的创建(汇聚)、组织管理、传播、使用四个层面,结合OER质量保证TIPS原则,对上述五个案例进行了系统阐述;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一带一路”战略,分析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教育资源建设的若干启示:(1)成立开放教育资源国际联盟,整合“一带一路”国家已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2)资源精细化建设与模块化集成管理并行;(3)分阶段实现平台功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迭代;(4)关注资源国际化问题,如多语言互译、版权兼容、平台易用性和可移植性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文件,为教育领域在推动和落实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撑。文件中明确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应加强沟通协调,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动各国教育提速发展。[1]UNESCO在其2012年7月发布的《高等教育中的开放教育资源行动指南》中,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是“开放教育资源(OER)是置于公共领域的任何媒体形式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在开放许可协议下允许使用者无限制或较少限制地获取、使用、重组、重用并重新散播”[2]。UNESCO相信,共享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是创建和平、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关键[3]。

       截至2017年7月,“一带一路”战略共涉及68个国家及地区,迫切需要沿线国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4]的战略发展规划。“一带一路”国家在信息化基础条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课题组前期统计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网站上公布的“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数据[5],分析显示: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排名前5的国家和地区是阿联酋、新加坡、卡塔尔、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而在教育信息化政策方面,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如新加坡、以色列等)都有针对小学和中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国家政策、战略规划和监督管理机构,但是仍有相当多的国家缺乏监督管理规定。仅有极少数的国家(如巴林、罗马尼亚等)制定了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政策。再如:“一带一路”国家的官方语言涉及至少九大语系,53种之多[6]。其中,有14个国家以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或之一),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西亚和北非。“一带一路”若要达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良好愿景,在教育资源开发及支撑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及语言的多样性是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国际上已有部分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正在积极关注和逐步落实多语言问题。例如,截至2017年6月,旨在收集不同国家开放教育资源的欧洲学校网的学习资源交换门户网站已提供100多种语言的资源搜索服务[7]。从开放教育资源的角度切入,可以有效规避资源建设的风险,助力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的资源协同创享。

       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资源服务平台作为有效载体。教育资源建设如何满足“一带一路”的教育战略发展需求,以及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分步骤落实资源平台建设,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本文在界定OER平台属性的基础上,遴选出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国际OER平台案例,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教育资源建设方案,以期为“一带一路”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可持续生态协同创享提供思路。

       二、代表性开放教育资源平台的遴选及分析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的15年间,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各类教育机构投入建设了众多开放教育资源平台。由于建设理念、功能设计、资源质量、开放标准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些OER平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1)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英国开放大学自2006年投入运营的OpenLearn项目,最初由Willam和Flora Hewlett基金会注资,在2012年已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商业运作模式[8];(2)放弃其免费应用的开放属性,如2007年投入运营的平台世界知识(Flat world knowledge),在2012年宣布停止对其教科书的免费访问和下载[9];(3)访问跳转或停止维护,如2004年投入运营的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开放课件项目,在2009年宣布因经费短缺而停止资源更新[10]。因此,深入剖析国际上运营较好、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性OER平台,可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优质资源共创共享提供重要基础。

       (一)遴选过程

       对于OER平台的定义及其特征属性,目前国际组织的权威报告及学术文献中鲜有提及,尚无明确的标准。本研究在大量收集、体验及分析OER文献、报告中提到的平台案例的基础上,以引言中提到的UNESCO 2012年对OER的定义为依据,筛选具备如下特征的平台:(1)置于公众领域;(2)经过知识产权许可发布;(3)教育、学习或研究资料;(4)允许免费使用、传播及修改。最后,基于高引文献筛选出影响力较大且各具特色的OER平台,包括OpenStax、OpenLearn、OpenLearnCreate、Coursera、Khan Academy等五个代表性的国际OER平台案例,以此作为重要的分析样本。各平台基本情况见表1。

      

       (二)分析框架

       逻辑自恰的OER平台分析框架是深入剖析代表性案例,得到严谨且有借鉴价值分析结论的重要前提。专家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了诸多OER项目及平台的分析框架。如黄荣怀等人从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特征的角度,提出应从资源形态、推广方式、应用情境和获取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1];Peter Bateman等人从生产流通的角度,提出了OER项目的分析框架,包含创建、组织、传播和使用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12];Paul Kawachi等人从开放教育资源质量保障的角度,提出了TIPS分析框架,其中,T代表Teaching and learning(教学和学习),I代表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content(信息和材料内容),P代表Presentation、product and format(呈现、产品、格式),S代表System、technical and technology(系统、技术性、技术)[13];王晓晨等人从教育资源共创共享建设机制的角度,提出资源平台应从保障机制(顺利开展)、激励机制(持续发展)和制约机制(优质产出)予以分析[14]。其中,Peter Bateman等人的分析框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该框架是在调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08-2010年间的三个OER项目基础上,采用分类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提炼而成的。首先,基于较为广泛的文献调研,从数字资源生产流通的角度将OER项目及平台功能分为创建、组织、传播和使用4个一级指标;其次,记录和整理高引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如文献中描述OER的话语、实践报告中所提供的观察结果、对OER热点问题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对OER研究和从业人员的访谈记录等;再次,将收集和整理的上述相关信息,按照4个一级指标进行结构化编码,并逐步确定了存储/门户机制、OER访问/更新/重用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知识产权和许可框架等17个二级指标及系列三级属性[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