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是臆造之说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少雄(1962- ),男,湖南华容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从事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思想史,管理思想史研究,E-mail:shkzhang@163.com。长沙 410083

原文出处:
现代大学教育

内容提要:

在中国教育界,几乎存在一种公识:苏格拉底提出过“知识即美德”论;“知识即美德”论是一种重要哲学理论、教育理论、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即美德”或其变体,见于许多教育史或教育思想史专著与教材,见于教育史或教育思想史考试题或模拟题,见于教育史、教育思想史、教育理论(包括德育理论)研究论文,见于教师及学生言谈。然而,所谓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没有文本存在,在记录苏格拉底言论与思想的柏拉图与色诺芬著作流行英文译本、希腊文原本和中文译本中,均不见苏格拉底说过“知识即美德”。所谓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也没有语境逻辑,苏格拉底所说知识是一种状态,美德是一种品质,二者不等同;所说知识囊括驳杂事物,其中绝大多数与美德无关;其言论中,没有潜在的或隐藏的“知识即美德”论。所谓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是凭空臆造之说,一旦得到来信,可能会误导教育知识承传,误导教育理论研究,误导教育实践探索。在教育领域少一些伪学说、丑学说与恶学说,多一些真学说、美学说与善学说,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品质才能持续提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7)06-0026-12

       2003年,笔者年开始讲授《外国教育经典讲读》和《外国教育史专题》两门课程。《外国教育经典讲读》课研读经典,每轮精讲一部,粗讲若干部;其中,《自辩》(亦译《申辩》,除间接与直接引语外,本文用《自辩》)和《理想国》(亦译《国家》、《治国》或《共和国》,除间接与直接引语外,本文使用《理想国》)两篇精讲多轮。《外国教育史专题》课(2014年转由其他教师讲授),以经典为中心,通过讲读经典言论活化教育(思想)史。因讲课需要,必须细读《自辩》和《理想国》等,通读《斐德罗斯》、《克里多》、《美诺》、《泰阿泰德》和《回忆苏格拉底》等,检读其他相关作品。因为不懂希腊语,阅读和讲授柏拉图著作都用鸠乙特译本;色诺芬著作,使用马昌特等人英文译本。两三轮之后,不期然地发现:怎么没有看到,苏格拉底何时、何地、对何人讲出“知识即美德”?于是,着手探究。一个小题,一探竟然十几年。

       一、所谓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

       在中国教育界,几乎存在一种公识:苏格拉底(;Socrates)提出过“知识即美德”或“美德即知识”论;“知识即美德”或“美德即知识”论是一种重要哲学理论、教育理论、道德教育理论。

       严格地讲,“知识即美德”不等于“美德即知识”;因此,本文仅讨论“知识即美德”论,“美德即知识”论,暂时不做探讨。

       “知识即美德”,有“知识就是美德”、“知识即道德”、“知即德”、“知识便是道德”等多种变体,以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两种形态传播。

       “知识即美德”或其变体,见于许多教育史或教育思想史专著与教材,抄录若干代表性叙述如下:

       可作为万物的尺度的,只是有知识的人,你要做万物的尺度,先得“知道你自己”(Know thyself)。如果你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怎可去判断万物?知道你自己便是知识,“知识便是道德”(Knowledge is virtue),因为有了知识才有正当的行为。[1]

       苏格拉底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命题有三:“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知识即道德”或“智慧即德行”是说,人们之所以做错事,是因为无知,没有人会明知故犯。[2]

       知即德,知行合一(knowledge is virtue):将“事实上的认知”与“价值上的判断”二者合而为一,是苏格拉底的重要主张,也是学术界争辩不休的话题。知本身就是一种善(德),而知善者必然行善。一个人会行恶,乃因他无知;真正有知之人,是必然会行善的。[3]

       知识即道德或智慧即道德的命题反映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特色。它把古代希腊伦理学和后世基督教伦理学严格区别开来。……知识即道德的论断在教育实践上有重大意义。[4]

       经教材传播,“知识即美德”进入教育史或教育思想史考试题或模拟题。如,考试资料网将“知识即美德”作为名词解释题[5],魔方格网将“知识即美德”作为多项选择题[6]。

       “知识即美德”或其变体,更广泛地见于教育史、教育思想史、教育理论(包括德育理论)研究论文。如:李兰芬[7],张家祥[8],徐少锦[9],游冠辉[10],林剑[11],戴景平[12],汪亚芳、李长伟[13],晏玉荣[14],张超[15],李长伟[16],张秀娟[17],周晓静、朱小蔓[18],何海涛[19],赵宇善[20],刘铁芳[21],范树成[22],郭继民[23],毕瑞、孟凡纳[24],张骅[25],张翔、邓廷云[26],吴元发[27],陈文忠[28],邱兰君[29],高盼望、于洪波[30],李晓权[31],张利涛[32]。因为相对于教育史与教育思想史专著或教材而言,研究论文读者少得多,影响面也相对小得多,这里不一一抄录。

       “知识即美德”或其变体,还广泛见于教师及学生言谈。已经固化于文字的言谈随处可见。限于篇幅,不再罗列。

       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国专著、教材、论文与师生言谈,介绍或讨论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无论是间接引述还是直接引语,都极少交代源出,即交代苏格拉底何时、何地、对何人做出此论。正是因为如此,本文冠以“所谓”二字,以正名顺言。

       二、所谓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论没有文本存在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只有后辈学人记录其言论及思想,如柏拉图(,Plato)的对话集和色诺芬(,Xenophon)的《回忆苏格拉底》和《饮宴》等。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共同认识:色诺芬的著作,受柏拉图对话集的影响,是对“苏格拉底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有价值的再创造”,柏拉图的对话集是“更有价值的信息源”。[3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