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8)01-0064-08 中国教育技术学向何处去?这一关于本学科的根本性诘问,是每一个教育技术学学者都没有理由回避的问题。追问这个让“旗手”不得安宁的根本性问题绝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理论研究者的方向性迷失。它涵盖本研究领域所有个体的价值诉求、利益关切和学术路向的抉择,关系到学科的命运。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把中国教育技术带入到“专业”领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把教育技术推入教育学“学科”门下,教育技术获得了任何历史时期都不曾有过的存在场域。基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因素(电化教育)、现实条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制度特点,中国的教育技术学必定有其独到的性状与宿命。 海德格尔在谈及科学发展危机时说,“虽然科学研究的重心始终在于实证性,但它真正的进步在于质疑每个学科的基本状况,这些质疑是从对日益增长的专业知识中反弹得来的。”[1]对教育技术学根本的问题意识也是从教育技术专业实践中得来的。“科学发展的危机在于其研究成果对我们的世界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但其本身却越来越不可能在此世界中给予人类方向。”[2]这句话非常适合教育技术学当前的发展状况,在教育技术与教育实践相伴而行,表面的繁荣难掩内在的尴尬境遇。在学术激情丰沛的学人致力于申报一级学科的当口,理论研究者对这一历程进行审慎的反思,检视自己脚下的道路通往何方,无疑是必要而富有意义的。 一、当代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迷惘 纵观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中国教育技术学在完成媒体辅助教学的“规定动作”之后,正依循着由内敛到扩张的“自选动作”发展进路逐步行进。当前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者大有挥戈直指教育学之势,出现了“信息化教育学”“技术化教育学”“新教育学”“智慧教育学”等研究倾向。与教育心理学领域也出现了交集,如对“学习科学”的关注,对“儿童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学科扩张,一方面彰显了本领域学者极强的学术生命力,对学术机缘把握的敏锐性和学术策略选择的睿智性,非常值得尊敬;另一方面似乎暗示出教育技术学领地的贫瘠。从专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可以看出,教育实践对教育技术的借重与依赖,信息技术的崛起是教育技术学得以发展的历史机遇,但教育技术对教育实践的作用究竟如何,则缺乏明确的证据,缺乏科学的考量。有人热心地关注“教育学问题”,有人热闹地发布“彩皮书”,也有人热衷于国外找“看点”,实乃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由此衍生出第一个问题:当前教育技术学到底应该研究什么? 从国内教育技术学领域期刊发表的论文来看,教育技术学术界热衷于追踪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概念、理论和做法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并且一旦传到国内,很少有人追问其背景、应用条件和实践适用性,一切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上来就着手大干。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创客、TPACK、STEAM、Smart Education等等,大有举国而动的势头,完全无视本国的社会历史、教育体制和教学文化的特性。学者们意识上深深打着外国技术先进的烙印,这也是全民的集体无意识,西方学术界流行什么很快会在本土语境中引发运动。中国学生处于“竞争—移动”的社会差序中,考试的选拔功能需要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发挥作用,这是任何教育研究都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试想,中国孩子用上的Pad、智能学习终端能有美国、德国、日本的孩子一样童年吗?引入国外的教育技术、翻版、加码,在中国教育实践中肆意“跨越式”,干扰得学校教育不知所措。连续地改革同时也意味着不断地消解和否定已有改革成果,是严重的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我们的第二疑问:究竟应当移植西方国家的技术应用模式,还是应当关注中国的本土教育现实而展现自身呢? 由于长期积累下的学术传统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术研究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外国的学术话语和逻辑,存在“西方文化倾向”以及“教条主义、形式化倾向”[3]。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国教育技术学学者非常关注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却有意识地忽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美国没有本科层次的教育技术专业。中国研究型大学有着全世界最好的本科生生源,每一个本科生都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但教育技术学专业把他们培养成什么了呢?毋庸讳言,国内部分高校办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是为了一部分教师的生存需要,而非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这一点在教育技术本科生就业中非常明显。2000年之后,我国中小学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师成了众多教育技术本科生的就业去向。由于此课程为非高考科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不受重视,相对于高考科目课时少,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量不大,另外,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在应聘信息技术教师时常受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冲击[4]。据笔者了解,中小学更倾向于招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当进入中小学当信息技术老师这条就业的路都行不通时,作为师范专业的教育技术学存在的必要性在哪儿?即便那极少一部分进入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毕业生,其工作品质完全取决于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专业教育也很难有必然关系,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优势在哪里呢?美国之所以没有本科层次的教育技术专业,既不是因为缺乏高等教育资源,也不是因为基础教育领域不需要信息化人才,而是因为本科层面教育技术毕业生无法胜任社会需求。除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之外,本专业也无法满足学生求真、悟善的认知需要,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无书可读”;其二,无专门的技术。一个无书可读、无专门技术的可持有的专业,不由让人质疑:教育技术学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