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译学研究:翻译研究新进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开宝(1966-),安庆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孟令子(1987-)合肥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上海 200240)。

原文出处:
外国语

内容提要:

本文从批评译学的属性、主要特征、研究内容和意义等角度分析了批评译学的内涵与意义。批评译学研究诞生于描写性译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间的有机融合,旨在分析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与方法应用、翻译文本语言特征和翻译文本接受等层面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以及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批评译学的问世不仅深化了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而且拓展了批评社会科学的研究空间。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字号:

      20世纪,尤其是后半叶以来,语言(或日话语)在批评社会理论中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础。批评社会科学研究者意识到,全球化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语言的改变(Chouliaraki & Fair-clough 1999:4)。然而,虽然批评社会理论包罗了多种流派和研究视角,却并没有一种专门针对语言的研究框架或研究方法。这一空白随批评话语分析的出现得以弥补(同上)。批评话语分析,也称批评语言学,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揭示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语言与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描写性译学研究的兴起,学界开始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的框架从翻译过程和翻译语言特征切入,分析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批评译学研究这一全新的翻译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并取得了较快发展(Mundy 2007,2012;姜秋霞2009;孟令子2015;Puurtinen 2000)。不过,学界往往将批评译学研究与翻译批评、翻译伦理研究和批评话语分析混为一谈,对于批评译学的本质属性、研究领域与研究意义的认识较为模糊。为此,本文将分析批评译学的本质属性、主要特征和研究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批评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是什么?2)批评译学与翻译批评、翻译伦理研究和批评话语分析存在什么样的关系?3)批评译学研究主要涵盖哪些研究领域?4)批评译学研究对于译学研究以及批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2.批评译学研究的界定与属性

      2.1 批评译学研究的界定

      批评译学是指在描写性译学框架下,依据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原则,揭示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Laviosa(2004)指出,批评译学研究形成于描写性译学研究框架下的意识形态研究。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关注权力和性别等狭义意识形态因素不同,批评译学旨在揭示翻译中影响人类行为的规范、习俗、信仰和世界观的集合等广义的意识形态因素(胡开宝、李晓倩2015)。意识形态一般划分为包含集体和团体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人意识形态。前者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阶级、政党或职业内的人对自然和社会较为系统的看法和见解,以及某一民族、国家或集体的信念、价值观和见解等,具体可表现在哲学、政治、艺术、审美、宗教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后者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或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整套社会文化信念和价值观等(胡开宝、李晓倩2015)。批评译学旨在通过对源语文本选择、翻译文本接受、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以及翻译策略与方法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意识形态以隐性方式对翻译施加的影响,以及翻译以隐性方式对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反作用。从广义上讲,批评译学研究服务于批评社会科学,将翻译视为社会实践,认为制约这一特定社会实践中任何抉择的因素都有其社会根源,力求通过解读这一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以及人们解读社会的方式。

      2.2 批评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

      本质上,批评译学研究滥觞于描写性译学研究与批评话语分析的结合。描写译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以J.Mc Fadane和J.Holmes等发表的论文为标志。后来,以Bassnett和Lefevere为代表的许多学者推波助澜,进一步阐发了描写性译学研究的理论主张和原则。描写译学研究强调作为具有独特属性的目的语文化事实,翻译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翻译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在具体社会和政治语境中进行,因而是受到语言文化规范、诗学传统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制约的社会文化现象。翻译不仅体现了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层面的制约,而且也反作用于社会和意识形态。为此,翻译研究应结合具体翻译现象或翻译文本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展开分析,研究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制约翻译活动的各种因素。应当指出,描写性译学研究推翻了传统译学关于翻译仅仅是跨语际转换的主张,将人们从翻译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对应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关注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无法摆脱具体社会意识形态或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作为社会人,翻译主体译者无论是在翻译文本选择方面,还是在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应用方面都必然会受到某一社会及其个人的规范、习俗、信仰和世界观等的影响;另一方面,翻译活动的发起以及翻译文本的接受与传播背后均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意识形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描写性译学研究为批评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没有描写性译学研究的兴起,自然就谈不上批评译学研究的问世。

      如果说描写性译学研究为批评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批评话语分析则为批评译学研究提供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为批评语言学,旨在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及其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社会历史语境,以揭示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阐明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长期以来,以索绪尔、布龙菲尔德和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一统天下。该学派主张语言是自给自足、自我调节的系统,其产生及其与主客观世界的联系是任意的,因此关于语言的描写不必参照语言系统之外的任何事实。与之不同,批评话语分析质疑并挑战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主张,指出语言并非人们用于交流思想的透明媒介;语言运用不仅仅体现或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建立和过程的发展,而且直接介入这一过程,构成社会意义和社会实践。Fowler(1991)认为语言运用所表达的是对我们描述现实具有干预作用的意识形态形式;不同的语言形式或用法由于被使用的语境和交际目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