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演进与发展

作 者:
何慧 

作者简介:
何慧,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

原文出处:
财政监督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各方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在多元战略发展机遇下所隐藏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监管的重要制度之一,不仅是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安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震慑高校贪污、查补高校管理漏洞的根本保证。在近年高校内部审计实践中,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审计方式等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业务水平也日益精进,但仍然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很大原因在于理论创新、时代要求等在具体实践中的研究和应用不足。应在全面把握高校内部审计理论演进和制度变迁的基础上研判形势,准确把握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更好地助力高校稳步发展。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演进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功能及其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重要的管理机制,是高校实现高效管理、内部监管以及降低管控风险的重要保障基础,其职责在于通过内部审计保证高校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切实发挥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风险的“免疫功能”。

      1.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管理的基础。高校内部审计以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是建立健全高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从内部审计范围来看,高校内部审计范围包括学校的科研、教学、管理等核心工作,旨在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管控作用提高高校内部管理的执行效率。同时,内部审计也是服务高校的重要途径,涵盖高校运作有关经济的全过程。因此,在内部审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有非常扎实的专业背景,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对于高校审计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当前高校发展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更加综合以及更加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完善相应的审计工作。

      2.高校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高校内部审计的设立初衷在于通过审计查补高校在进行经济事项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由此纠正财务核算方式以及保护国有资产不受非法侵害。同时,通过内部审计的震慑力来预防和消除高校在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贪腐问题,保证高校校园的清廉和正义。随着高校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经济运作的重要支撑和监督制度,对于高校整体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防范等多元化角度都有重要的监督和预防作用。首先,对于高校经营管理,内部审计通过财务视角对于高校在进行资产处置、校园商业经营和投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专业知识建议、发挥风险预警的作用,防止高校触碰经济红线并由此在合法合规的范围之内为高校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其次,对于内部控制,高校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整体,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高校更好地进行运转,由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对于风险管控方面,内部审计的初衷就在于降低高校的经济运行风险,并由此延伸到高校整体的运营风险、投资风险、管控风险等各方面。因此,内部审计对于高校整体运作来说具有整体监督的重要作用。

      3.高校内部审计是管理高校风险的根本。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度透明的信息资源和快速流转的传输速度已逐渐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风险因素。当前高校管理过于依赖计算机信息网络,一旦发生系统失灵、信息泄露等问题,将会给高校带来巨额的损失。而内部审计系统在数据建立和维护上,对数据的维护、网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和加密技术处理,建立起严密的保密系统,为降低高校风险提供了最有利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演进过程

      1.内部审计外部化。这一探索阶段的基础理论是劳动分工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劳动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通过劳动分工可以让劳动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频繁训练自己的劳动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二是通过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者“术业有专攻”,专门攻克某一方面从而减少其他与本生产分工无关的工作时间,大大提高本劳动分工内的工作质量;三是通过劳动分工将更有利于本职责内员工进行独立思考,加强创新和自我思考从而探索出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工作方法和工具。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通过劳动分工解决了原有一人综合用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工程进度不明晰、人工成本浪费等问题,精准的劳动分工能更好地促进劳动生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尤其针对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企业来说,这种精准化的劳动分工能更好地节约企业的人工成本和生产成本,从而将成本更多地投入到企业的创新研发中。

      2.内部审计信息化。国内学者认为审计信息系统论是内部审计的信息基础理论,它强调审计的本质是以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经济活动关系为基础,通过搜集审计资料并进行信息加工、输出等,最终为公众呈现最公正判定意见的系统。因此,从本质上讲,审计是以信息系统为依托,通过前期审计信息的搜集和归类,再依据客观公正的判定条件进行系统后台数据处理,并最终呈现结果的数据分析系统。为了达到系统自动识别的功能,这就要求审计信息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判定特征。

      3.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李美容(2010)提出了最新的“内部审计外部化”理论,即企业的内部审计不再以内部审计人员为主,而应积极鼓励外聘专业的审计人员参与本企业的审计职能,以使本企业的审计结果更具公正和客观性,也由此更好地从审计结果中发现本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本企业的成熟发展。内部审计外部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本企业内部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进行审计操作中本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会计师协调配合,通过相互讨论与监督,共同完成最终的内部审计报告;二是本企业内部不设立审计机构,直接聘用外部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提供审计服务,一方面能减少因本企业人员参与带来的信息不真实性和潜在误差性,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机构的服务能提高最终审计报告的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