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跟踪审计改进研究

作 者:
姚成 

作者简介:
姚成,中国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
财会通讯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地域广阔且地质地貌复杂多样的特性决定了遭受自然灾害袭扰的可能性较大,社会转型期各利益阶层矛盾碰撞激荡之下存在升级激化的可能;而国际间区域冲突加剧和恐怖袭击威胁增大都是引发重大突发性事项的潜在导火索。因此,从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不同视角审视,在自然和人为力量作用下而引发的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不容小觑。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2003年SARS肆虐、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2014年上海外滩新年群体性踩踏、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仓库爆炸和深圳人工堆填土垮塌等。据官方权威数据显示,仅2015年我国有超过1.8亿人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近3000亿。近十年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600亿,伤亡人数每年超百万。因此,公共突发性事项已到了不得不防、不得不妥善应对的地步。而跟踪审计正是国家行政机关履行公共治理职责、保障应急救灾款物安全高效使用的有效措施和手段。玉树地震跟踪审计是仅次于汶川地震的大规模全程跟踪审计,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和宝贵经验,也暴露和彰显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以玉树地震跟踪审计的案例分析为切入点,总结经验成果,揭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

      二、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相关理论分析

      (一)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跟踪审计及其特点 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跟踪审计是指国家审计部门依照审计法律法规,在因不可抗力而引发的诸如“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大面积急性传染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袭击、公众大规模聚集等社会安全维稳事件”等突发性公共事项发生后,及早在某一时点合法介入,对应急、维稳和处突工作全程的持续识别、确认、评价和监督,以强力保障应对措施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预防和杜绝后续次生灾害和衍生问题的发生,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的一种定点定时专门审计。

      其主要特点包括四方面:(1)过程的持续性。跟踪审计作为传统审计的创新模式,其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审计介入时间点前移,且自始至终贯穿覆盖被审计事项的全过程。因此跟踪审计的周期长、频次多、成本高,且审计流程具有明显阶段持续性,是区别于传统审计模式的主要特点之一。(2)内容的广泛性。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类别多、对其跟踪审计的流程环节多、过程具有持续性且周期较长,都决定了跟踪审计的内容是广泛而复杂的。一般而言涉及救援资源使用的效率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落实等诸多方面。(3)功能的特殊性。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跟踪审计既注重被审计事项结果又关照其发展过程,审计介入时间点的大幅度前移,使审计部门得以更早地参与到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应对处理中去,全程监督评价应对措施的流程效能,更早更快地识别应对措施与目标预期的偏离苗头,及时提出整改调整意见以防患于未然,确保重大突发性事项的应对处理一直保持在计划方案框定的和最适合事项发展变化实际的应有正确轨道上。此为跟踪审计特殊的预防功能。(4)效力的前移性。传统审计是被审计事项运作结束后的事后审计,因而具有效力延迟滞后的特性。而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跟踪审计则是强调提早介入全程审计监督,因而具有效力前移的特性。此为跟踪审计效力及时性和前移性的突出表现。

      (二)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跟踪审计主体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偶然突发性、影响公共性和巨大破坏性决定了跟踪审计任务的艰巨性,是政府审计部门之外的一般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所难以承担的。同时,政府对于具备公共属性的公共事项也具有法定公共受托责任,该责任包括受托管理公共财产和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两方面。因此,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跟踪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公职人员。

      (三)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跟踪审计内容

      (1)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制定情况。一是重点关注突发性公共事项发生地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事项的应急响应速度。重点是响应机制和危机处置程序启动的及时性;二是评价确认应急处置措施的合理性;三是审计评价应急处置措施是否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岗位和个人;四是评价应急资金和资源保障是否落实到位。

      (2)应对处置措施落实情况。一是突发事项应急处置规划编制制定完成情况。是否切合突发性公共事项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应急救灾资金的预算编制、申请批复和管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及时到位;三是应急救灾物资的储运、保管和分发是否规范合理、科学及时;四是应急救灾组织机构是否建立健全且适应任务需要;五是事项处置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是否准确及时,舆论引导和舆情管控是否科学有效。

      (3)灾后恢复重建情况。后续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跟踪审计主要包括:一是关注恢复重建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和切实可行性;二是审核评价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率和效果,重点识别确认是否存在侵吞、挪用和截留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监理关注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绩效,严厉查处非法转包、偷工减料等行为;四是评估判断建设项目招投标和施工程序的合法合规性;五是持续关注审查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4)临时性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的制定落实情况。在重大突发性事项发生后,中央政府会及时出台相关赈灾重建等惠民政策,各级政府会制定一系列相关配套保障措施。跟踪审计应重点关注上述临时性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的践行落实情况,确保其安全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源头上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对策。

      (5)后续发展规划制定与扶持政策落实情况。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跟踪审计强调善始善终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因而也会关注突发事项发生区域的后续发展规划与配套扶持政策的制定落实情况,以保障受灾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

      (四)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跟踪审计报告 跟踪审计报告是国家审计部门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结果的书面汇总表达,是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对象及其主管部门之间的官方正式沟通形式。由于跟踪审计周期长、跨度大,因而与传统审计出具一份报告不同,跟踪审计工作完成后会出具包括专门事项审计意见、阶段性审计报告和综合性审计报告在内的多份审计报告书。一般而言跟踪审计报告具备形式多样性、阶段性与综合性并存、连续性与递进性同在、报告与审计通知书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等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