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对大众传播而言,是一个卷土重来的热词。从国际上来看,莫顿·海利希(Morton Heilig)在1962年发明的设备“传感影院”(Sensorama),一般被认为是VR技术的雏形和起源。而由于技术约束,直到20世纪90年代VR才进入了大众传播的视野。1991年,日本世嘉公司发行VR街机游戏,通过液晶显示屏幕、立体声耳机和惯性传感器等追踪玩家的头部运动;同年更有大型多人虚拟现实游戏《虚拟》(Virtuality)面世,这是第一款真正的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游戏。以游戏为先驱,电影、出版等其他大众传播类别也纷纷试水VR这一新技术领域,但由于当时技术存在着太多问题,大多尝试流于昙花一现。“3D游戏画质较差、价格高,时间延迟,设备计算能力不足等。最终,这些产品以失败告终……第一次虚拟现实热潮就此消退。”① 而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随着技术发展,VR再度进入了大众传播的视野。一方面是互联网公司如脸书、谷歌、微软、索尼、三星等纷纷投资与研发VR领域,另一方面是大众媒介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BBC、ABC、CNN、Discovery等相继推出以VR技术为承载的媒介产品,这些都使得沉寂多年的VR一词再度受人瞩目,甚至2016年还被称作为VR元年。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VR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一大与日俱增的热点,目前已有颇多研究论述公之于世,而国内外由于VR历史与现状的差别,在研究重点和旨趣上也有不同取舍,下文将分开讨论。 一、国外VR媒介研究综述 1.VR本体论 国外的VR研究首先关注“VR是什么”这一本体论问题。从词源学来说,VR一词最早见于法国剧作家安托南·阿尔托在其著作《戏剧及其重影》中称呼剧院为虚拟现实(la réalité virtuelle),英译本则将之翻译为VR(Virtual Reality)。这便是英语中这一词汇可查的最早出处,但显然,当时其意与现在殊异。之后,VR一词的内涵外延时有变化,直到1980年代末,经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的使用与推广,VR的含义才相对固定下来并为大众所接受。 然而在西方的研究中,对VR一词的界定仍然存在着讨论。首先,VR一词在广义上仍被一些学者用来称呼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社会和文化上的虚拟化(virtuality),包括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ies)、虚拟企业(virtual corporations)、虚拟民主(virtual democracy)等等。而狭义的VR则是我们更为关注的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导的内容,但这一部分也常常把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视作虚拟现实的组成类型而一起纳入VR的范畴进行讨论。 当聚焦于狭义的虚拟现实的定义时,会看到一个在时间上从技术到文化的取向变化。最初的研究者描述VR都是基于技术而赋予的定义,而这很快被传媒研究者加以修订:“对传播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软件开发者或是媒介消费者来说,技术设备驱动的VR定义是不足够的:它不能提供关于使用这些系统的过程或效果的洞见,也无法为监管提供概念性框架,也不能为所制造的媒介产品提供一种美学解释,还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一种能基于他们对其他媒介使用的经验来理解VR本质的方法”。(Steuer,1992:p.73)而在对VR进行进一步定义时,不少学者首先强调VR是一种再现(reproduction):VR是感知真实过程的一种技术性再现(Hills,1999:p.XIV);VR是关于幻觉的科学(the science of illusion),旨在创造对真实环境或对象的“可接受的”再现。(Gutiérrez A .et al,2008:p.l)其次,VR的体验(experience)也是被反复提及的用语:“比起机器设备,VR首先是一种体验”;(Steuer,1992:p.74)“VR是一种建立在技术层面上的个人体验,它通过广泛叠加多层社会关系和意义,将技术世界及其对自然的表现融合起来。”(Hills,1999:p.XV) 从媒介研究的VR来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份研究《VR新闻学》(Virtual Reality Journalism)中的定义相对最为简洁而全面:“VR是一种沉浸式媒介体验,它复制的世界可能来自现实环境也可能来自想象空间,用户与VR世界的互动方式是身临其境。”(The 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 at Columbia University,2015:p.12) 2.媒介研究中VR的历史坐标 严格意义上的VR技术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国外学术界对VR的历时性溯源则远不止步于此。许多学者都提到,“今天许多人都将VR视为一种全新的现象,然而,将受众置于一个封闭的、幻想的视觉空间的理念,并不是随着计算机的发明才诞生的。”(Grau,1999:p.365)对VR的概念性溯源,有人追溯到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著名洞穴寓言:一群被囚禁在洞穴中的囚徒,全身受缚不能动弹也不能回头,他们身后燃烧着火光,终其一生这些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来自于火光照射下投射在洞穴内壁上的影子。有研究者援引笛卡尔的评价,认为此譬喻与VR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控制我们全部感官,创造和展示了一个模仿现实(simulated reality)的彻头彻尾的幻象。”(Steinicke,2016: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