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建设的制度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严三九,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 200241;南瑞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内容提要:

健全的学科制度是发达国家成就一流学科的关键因素所在。通过对美国新闻传播体系中声名卓著的两所新闻学院的学科制度变迁的梳理,发现这两所一流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制度具有以下共性特征:“外部评价”(如基金会捐赠)对新闻传播学科方向的划分和设置有着重大影响;依托“课程项目增减”就可以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用“小班授课,顶点应用”的模式组织教学;坚持使用“共同治理”进行学科管理,上述种种特征共同构成了新闻学院的学科建设制度,为我国一流的新闻传播学科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6.011

      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给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媒介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通过改变社会个体生存的习惯,继而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与其用户之间的契约规则。换言之,作为新闻行业种种制度开始发生演变,围绕新闻实践而建立的学科制度遭遇到了存在是否合理的叩问。当不确定性发生的时候,各大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试图通过改革与创新种种制度来适应当前的数字化环境,以维系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2015年8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过,标志着国家和政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样一种积极涉世的姿态。这种姿态无疑为新闻传播学科制度的变革指明了方向。陈世银(2016,p.80)以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泰晤士高等教育、上海交通大学、Quacquarelli Symonds等机构推出的国际学科排名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分析并指出一流学科建设要同时重视非客观性指标(如学科声誉)和客观性指标(如科研论文),其中论文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周光礼,武建鑫(2016,p.65)则在探讨学科内在合法性和外在合法性的基础上,提出世界一流学科的四个标准: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生质量和一流的学术声誉。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要成为一流学科,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或许可以通过对世界顶尖级的两所新闻学院的学科制度变迁进行观照,看看能否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我国最早提出学科制度这一概念的是北大社会学学者方文,他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发表了“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的视角”,从学科制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他认为学科制度是一种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中的制度体系,既包括学科理念层面,也包括操作细则层面。这个定义被接受得最为广泛,常见于学科划分之时。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庞青山研究员和曾山金(2004,p.16)认为除此之外,学界尚存有四种不同的学科制度的含义,普遍存在定义内容过于宽泛,学科体制建设混同于学科制度,学科的制度化过程被等同于制度等问题。他认为学科制度是大学学科组织中规训学科新人,控制学者学术职业样式的规范,主要包括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课程标准、学科研究规范、学科评价标准、学科奖惩制度等。结合新闻传播的学科特色来讲,方文先生的这一定义可能更为贴切:秉承确定的职业伦理体系的知识行动者,在特定学科的知识生产和创新过程中所建构的制度体系。

      集上述两者定义之所长,我们认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科制度是新闻学院秉承新闻职业伦理体系的学术群体在规训新闻传播新人、控制新闻传播学者学术职业样式的规范,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划分、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将以此为理论框架来观照美国新闻传播学科制度的变迁。

      一、“外部评价”推动下的学科方向划分

      说到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有两所学院我们不能不提:一个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于190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其中“密苏里模式”在中国尤其享有盛名;至今仍然是全球最好的新闻传播学院之一。另一个是普利策于1912年创办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它是普利策新闻奖的依托单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是一所只有研究生教育而不设本科教育的研究生院,也是当年第一个提供新闻硕士学位的常春藤学校。

      通过对上述两所新闻学院学科制度变迁历史的梳理,我们发现美国的新闻传播学科方向改革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外部”。如“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on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ACEJMC),ACEJMC的成员组织包括全美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最多样化的一批新闻传播教育协会和业界协会。该委员会的标准成了美国新闻教育的导向,大多数新闻学院为了迎合ACEJMC的评价,按照其评估标准,建立各自不同的机构或课程,师资队伍也会发生结构性变化。还有密切关注新闻业未来的各种基金会:奈特、麦考米克、新闻伦理和卓越基金会、思科利普斯基金会、布内特家庭基金会、维恩科特基金会,等等。不过具体到本文关注的这两所一流的新闻学院,后者的影响反而更大一些。

      对于美国新闻传播教育而言,来自“基金会”的压力从来都是新闻传播学科方向改革发生变化最重要的动力和压力。各大新闻学院的前沿方向“项目”都是基于各种基金会的赞助或公司赞助。其中最有名的是卡耐基—奈特基金会(Carnegie-Knight),它资助了很多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建立各种新闻实验室和开展各种新闻技能培训。

      2002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汤姆·古尔德斯特恩辞去了院长职务。在确定新院长人选的过程中,哥伦比亚大学新校长、原密歇根大学校长柏林格却中止了新闻学院新院长任命委员会的工作,原因在于“办成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问题未达成共识”,并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来寻求“共识”,由此引发了席卷美国新闻教育界和实务界“当今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的大讨论。问题引起了美国卡耐基基金会的重视。2004年,卡耐基基金会主席邀请麦肯锡咨询公司对新闻业的领导者们(包括出版商、总裁、主席、编辑、节目主持人、高级通讯员、出品人等)进行访谈,询问他们对新闻教育现状的看法以及新闻学院怎样提升新闻业的标准和地位。用基金会主席范登·格里高利先生(Vantan Gregorian,2008)的话说,这样做是“为美国著名新闻院校的院长设置课程设下基准,最终能营造一个自由独立的新闻媒介,确保民众知情、民主昌盛。”(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20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