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從腳到頭的距離,是生活中一個十分常見的概念。現代漢語普通話裡用的詞是“高”,如:a)他很
。b)他身
兩米。
和
語義有別。
著眼於豎直方向的最高點,是與經驗中的平均值相比較的結果,意思是“比一般情況高”。“
”與“矬、矮、低”在句法分佈上是基本對稱的,可以說“他很矬”、“他很矮”、“他很低”。
著眼於豎直方向的距離,是一個客觀值,因此可以與數量短語搭配。“
”與“矬、矮、低”是不對稱的,現代漢語中像“他身矬(矮)兩米”或“他身低兩米”這樣的句子都是不合法的。就算形容一個身材低矮的人,我們也不能說“他只有桌子那麼低(矮、矬)”,而應該說“他只有桌子那麼高。” 實際上,用“高”來形容人的身材,是很晚才出現的。漢語史上形容人“身材高大”的詞還有過“頎”、“修”和“長”。 “頎”①零星見於上古漢語中,只用於形容人身材的高大美好,一般不用於形容其他事物,修飾對象單一,前後也不可加數量短語。如: (1)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詩經,衛風》) 魏晉以後,“頎”就不再單獨使用,而以語素的形式保留在“頎長”、“頎然”等少數幾個詞語中。如: (2)寶曆中,張惟清都護單于,其從事盧立嘗夢一人,頎長黑衣。(《宣室志》) (3)大漢者,處鞠之北,饒羊馬,人物頎大,故以自名。(《新唐書》列傳第一四二下) (4)脫脫儀狀雄偉,頎然出於千百人中,而器宏識遠,莫測其蘊。(《元史》列傳第二五) (5)這利仁年紀二十餘歲,生得頎長白皙,鼻峰高聳。(《花月痕》第七回) “修”在古漢語中主要用作動詞,有兩個中心義項:一是“興建,建造”;一是“學習,培養”。用作形容詞的“修”,應該是一個上古方言詞,②楊雄《方言》載:“修、駿、融、繹、尋、延,長也。陳楚之間曰修,海岱大野之間曰尋,宋衛荊吳之間曰融。”上古時期,“修”在陳楚一帶用法基本等同於“長”,修飾對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前後可以加數量短語;也與“短”構成反義詞。如: (6)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戰國策·齊策》) (7)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楚辭·離騷》) (8)故高下之相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矣。(《淮南子》卷一一) 但“修”在上古並未影響“長”的主導地位,它與“長”是方言詞和通語詞的關係。魏晉以後,“修”就不再用於形容人的“身材高”,也逐漸從“長”語義場退出,僅以語素的形式保留在“修短”、“修竹”等幾個詞中。 根據我們對古代文獻的調查,從上古一直到近代,“長”一直是“身高”義的主導詞,直到明代,“高”才開始用於表達“身高”義,並逐漸取代“長”的主導地位。“高”對“長”的更替,是一個長期語義演變的過程:“高”的語義首先由“
”擴大到“
”,再由修飾“物”擴大到修飾“人”,這是一個“高”的詞義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長”的詞義縮小的過程。 二、由“
”擴大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