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氛美学”的背景 尽管阿瑟·丹托或许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之论题有所误解①,但不可否认,当代美学实践日趋多样,甚或乱象纷呈,再加上现代数字虚拟等技术的发展,这一切给传统美学理论与范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因此,人们不得不对美学的诸多基本问题乃至审美与艺术的本质进行重新反思。黑格尔之后直至今日,审美与艺术领域中最为明显的一个趋势是沃尔夫冈·威尔什(Wolfgang Welsch)所指明的审美化浪潮,也即现实审美化②。在当代英美和欧洲大陆有关艺术与美学的讨论中,我们至少可以清楚地看到两种出发点一致、路向却截然相反的理论尝试。两者都从现实审美化或审美生活化潮流出发,在一定程度上一致地反对在审美问题上的传统精英主义,而强调审美的日常化、生活化。其中一派认为,与传统艺术不同,现当代艺术主要是一种“概念艺术”,从而反对把美学规定为一种感性认知理论——以杜尚、丹托为代表;另一派则试图在当代美学的实践中重新发掘、发扬自鲍姆加通以来的感性学—美学传统——以威尔什、赫尔曼·施密茨(Hermarm Schmitz)、格诺特·波默(Gernot B
hme)和马丁·泽尔(Martin Seel)等人为代表。 现实生活中的现成事物在达达、波普等艺术流派那里也可以作为艺术品,就此而言,杜尚和丹托所代表的反思性艺术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的也是一种生活审美化。但与“概念艺术”的思路不同,对于当代德国美学而言,“现实审美化”并非艺术或审美事物的哲学概念化、去感性化③,它强调的乃是审美与艺术领域中的新变化、新情况在感性上带给我们的新体验、新经验。因而,对当代德国美学的主要代表而言,现实审美化首先要求或代表的就是美学向鲍姆加通“感性学”(Aesthetica)传统的回归,向古希腊的“
”(拉丁文:aísthēsis;中文:感知)一词的回归。因而,不论是威尔什本人的“超美学”(transaesthetics,又译为“跨越性的美学”),还是波默和泽尔随后分别尝试的“气氛美学”④和“显现美学”⑤,这些新美学方案的背景和出发点都是威尔什所指明的现实审美化及其所倡导的向感知的回归。因而波默说:“既是在与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的关联中,也是就一门普遍的感知学(Aisthetik)之目标而言,本书的开端性研究与威尔什的开端性研究紧密相连。”(Atmosph
re,S.10) 从绘画到摄影、摄像技术,从园林艺术到声景艺术,从自然光到灯光布设,从原始的开垦、建造到如今的材料合成技术,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从传统的艺术品到“现成物”,如果说“概念艺术”与当代欧陆美学在现实审美化的大背景下采取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路向,那么两者在对待传统艺术与审美事物的态度上却有着一致性:前者是对感性学—美学传统的反叛,后者则是对以康德为代表的“判断美学”的反叛。波默感到不满的是,由鲍姆加通所确立的作为感性认知的美学,自康德、黑格尔以降,逐渐狭隘化而变成了“判断美学”,变成了艺术批评家的工具,感知、情感等感性的东西在美学中的地位逐渐丧失。“受过教育的美学家并不去感受,而是按照美不美、崇高不崇高、是否风景如画来对被给予的东西、因而大概也就是对自然或某个艺术品来进行评判。”(Atmosph
re,“中文版前言”)作为感性学—美学传统的当代流变之一,波默的新美学、即“气氛美学”将落脚点放在自然环境与人在此环境中的处境感受之间的关系上,感受、情感等感性方面的东西是波默所要着重强调的方面。波默说:“感知是凭借觉察而获得的一个有关于此的经验,即我自己在这里,并且我在我所处的地方感受如何。”⑥与鲍姆加通的“感性认知之科学”⑦定义类似,波默将自己尝试建构的“气氛美学”称为“关于感知的一般理论”(Atmosph
re,S.47)。 二、气氛与物 波默的“气氛美学”方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构思,其出发点是对环境的一种生态学批判——“生态自然美学”⑧。当代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严重化,其原因之一是我们习惯于“自然科学式地”对待自然:站在主客二分的传统存在论上,功利地处理自然。 自然科学对自然的处理方式之缺陷在于“缺少使环境成为人类环境的那种东西”(Atmosph
re,“中文版前言”)。“人类环境”首先表达的是对传统主客二分基础之上的自然观的批判,其次也表达了对一种人道人性的人类生存环境的诉求。因此,波默既要求自然科学式的处理方式,也要求“社会科学式”的处理方式,从而综合地来打量生态学,并由此种生态学视野来审视我们的自然与环境。为此,传统上被作为“生态系统”(
)来打量的自然,在波默这里就被视为“生态构造”(
Gefüge)。生态构造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地方在于,“生态构造的边界是通过社会、法权和经济学方面的各种条件来规定的,也就是说,并非只是通过自然的构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联来规定的”,生态构造“必然也是由人的劳动……所制造出来的”(Atmosph
re,“中文版前言”)。自然科学一般从物理学、化学的角度来处理环境问题,比如处理水、空气和泥土中的有害物质。作为生态构造的自然,则要求我们除此之外也从审美的角度来提出、看待和处理环境问题,追问每个自然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生态构造之下的自然观,其关注点是人的处境感受,也就是说,它关注的是“我们的感受、感觉如何,也即我们对自然的感性体验如何”(Atmosph
re,S.14)。正是这种“社会自然科学”的角度促使波默引入了“气氛”概念,因为“社会自然科学”之下的物或自然,在感知方面主要呈现为各种各样的气氛。“感知从根本上说是人身体性地与某物、某人在一起的方式,或处身某个环境的方式。感知的第一对象是气氛。”(Atmosph
re,S.4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