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马克思主义思想自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也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现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也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很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王杰深耕数十载,直到现在仍然坚持着“实践型知识分子”的身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正如伊格尔顿所宣称的“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王杰老师也一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本次访谈我们希望借助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王杰教授的智慧,近距离地接近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真实生态。 一 回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之路 史晓林(以下简称史):王老师好,我们知道您长期坚守在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深耕,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期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今年,《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创刊已20余年,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本刊物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历程,凝结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学者的智慧结晶。您能结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这部刊物的发展,谈一下您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吗? 王杰(以下简称王):应该说我们《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从1995年开始着手创刊到现在已有23年,它创刊时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比较低潮的时候,那时我们创刊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来面对比较大的困难。这20年走下来,我们刊物确实是像你讲的,成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近二十年的见证。从我们的论文作者队伍的不断扩大,论文水平的不断提高,论文研究领域的不断更新,论文的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拓展,都可以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不断地发展,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基本事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合理性不断加强。曾有一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合理性产生了一定的危机,它的过时论,马克思主义能否解决当代问题,是一些学者和青年学生心头的疑问。我觉得在这些方面,针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我们也自觉地做了一些工作。 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处在困难的时期,有两个方面可以说明这种艰难:其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中国化仍在进行中。我们现在还缺乏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美学理论,利用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当代中国的艺术结合得很好的,写出成熟的理论著作,比如像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悲剧》《文化与社会》,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批评与意识形态》或《陌生人的烦恼》,这样的著作我们还在期待中。我们也有很多得奖的作品,但是还比较少,离理想还是有点距离。其次在学理化上,能结合中国的特点,像法国的阿尔都塞学派和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这样具有鲜明特点的美学理论也都比较少。此外,能够提出新问题、新的核心概念的学者也很少。我们也不断提出新的概念,但没有形成稳定的概念并作出学理论证。 史:如同我们不断地抛石头,但没有建成一个稳定的城堡? 王:是的,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建设性工作,与二十年前比,我们现在收到的稿子有了很大很大的变化,它面对现实的解释力,它和世界接轨的程度和之前确实差别很大。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我们能够和国外的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直接对话的学者和学术平台相对少。我觉得我们现在研究的大多是翻译过来的东西,然后慢慢消化它。这样实际上在理论上不止慢半拍,是慢一拍,甚至两拍。因为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包括我们现在面对的语境都是共同的语境,包括我们的艺术,现在很多电影都是在全球同时上映的。当人家是用这个理论来阐释它,而你是用十年前的理论来阐释,这样的对话是困难的。所以我们需要一批外语很好,对西方的文艺动态又十分了解的,能够跟西方学者就最新的文化现象、美学问题,比如说最新的时尚等问题进行讨论的学者。我们现在还需要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格局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现在世界已经是地球村了,我们对信息是同步接收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者就需要有这种直接对话的能力。我们原先是习惯用黑格尔的理论,朱光潜翻译过来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了,黑格尔已经死了多少年,我们才开始用。我觉得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能不能对当代问题进行讨论,这事关学术创新。我们中国能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创新和真正的中国化,因为中国化一定和别人有不同的东西,但是你表达不出来,你不能用当代的学术语言表达出来。包括我自己也是,我有很多想法和思想,也写了一些论文,但是和西方学者交流起来还是有语言障碍。不能够很好很迅速地交流,所以他们看我们的东西就有雾里看花的印象。 二 抽丝剥茧辨真伪 史:我们了解到21世纪初,王老师在《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这本著作中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概念,并特别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能请您简单阐述一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之间的区别吗?您是基于怎样的情势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概念的? 王:《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是论文集,里面的论文是我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或者是博士论文前后写的文章。我做博士论文时,还是很用心地读了一批国外学者的或翻译过来,或未翻译过来的著作。那时我从国外学者那里看到这种判断是认同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身就是在建设中、发展中的。对于中国来说,《新青年》创刊后,马克思主义就传入中国,基本上就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同步。到现在,我同意伊格尔顿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美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过程中。从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向马克思主义美学转折的过程中,它是一个理论范式的转折,需要很长的一个时间。由问题到核心概念到理论的范式转型不是一朝一夕、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