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问题、因由与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虹倩,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对外汉语学院讲师;胡范铸,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教授(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孔子学院的任务一是传播汉语,二是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孔院迄今为止的基本定位,也可说是中国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界的基本认识。如果说在孔院设立之初,这一定位对于纠正只注意语言教学的传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孔院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继续坚持这样的定位,不但将制约孔院和汉语国际教育本身的继续成长,更可能影响国家整体战略的有效实施。孔院要走出困境,就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定位,确定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在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而在国际政治大背景和负责任大国条件下,从“全球治理”的根本任务出发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2 期

字号:

      孔子学院发展迄今,成就显著。不过毋庸讳言,也开始显露出越来越多的无奈。那么,目前到底已出现哪些突出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因由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对策又是什么?这是尚未有效展开而又亟待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及当前瓶颈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创办于2004年11月的韩国,到2006年即已建成122所。截至2016年底,更发展至513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分布于140个国家。根据《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孔子学院目前拥有各类面授学员155万,网络注册学员59.7万。全年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4.1万场,受众130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总数达4.6万人。发展不可谓不迅猛①。

      

      

      不过,我国为此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财力。仅仅2016年,孔子学院外派院长、教师与志愿者高达14442人,孔子学院年度经费达3 141 16000美元,其中直接用于孔院与课堂运营为242850000美元。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孔子学院发展增速明显放缓

      其中,孔子学院/课堂的增速经过高速增长之后,明显放缓,2016年孔子学院仅仅从500所增加到515所,净增15所,年增速回落到3%,为历年最低。孔子学院的经费增速也开始放缓,2016年度总经费314116000美元,相比2015年的310854000美元,仅增3262000美元,年度增速回落至1%,同样为历年最低。孔子学院教师数量增速更明显开始停滞,2016年固然有14442人,比2015年的12789人增加13%,不过还是低于2014年的15500人。显然,这与国家总预算的制约有关,中国经济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L形发展期,对于孔子学院的投入也就不能不有所控制。不过,制约孔子学院发展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经费问题。

      2.孔子学院建设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孔子学院全球布局意图与设置分布随意性的矛盾。

      以地缘论,陆地上有14个国家和我国接壤,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还有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自北而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不过,尽管在全世界我们已经设置了515所孔子学院,但在这些邻国中,既没有孔子学院也没有孔子课堂的国家有3个,即朝鲜、不丹、文莱。在直接接壤、拥有大量华人华侨、并且也是“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家的缅甸,只有3个孔子课堂,却没有一所孔子学院。甚至,在越南、老挝这样极其重要的邻国,也分别仅有一所孔子学院。

      以人口论,在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在美国开设了110所,约300万人一所;而在印度这一13亿人口的最大邻国居然只有2所孔子学院,约6.6亿人才一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大国,同为发展中国家,更是直接接壤的邻国,彼此却显得相当陌生,这与孔子学院的数量至少可以部分构成互为因果。造成这一布局的理据是什么?很难解释。

      

      二是孔子学院发展目标与学科类型设置的矛盾。

      现有的孔子学院学科类型基本都是“汉语教学+”,不过“+”什么,却没有清晰意识。据调查,孔子学院的学科类型目前绝大多数都是“汉语教学+文化”。所谓“文化”本应该有三大层面:“器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最能体现一种文化“核心价值”的应该是“观念文化”,但孔子学院“+文化”中所加的却主要是“中国传统工艺”、“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武术”等今天的中国国内年轻人都越来越生疏的东西,结果,“汉语教学+文化”就演变成“汉语教学+书法”、“汉语教学+古筝”、“汉语教学+太极拳”,甚至只是“汉语教学+剪窗花”、“汉语教学+包饺子”。这一学科设置的思路似乎出于一种传播上的“文化猎奇者假设”,努力满足海外一部分人对于中国的“文化猎奇心理”。因此,尽管也有学校采用了“汉语教学+医学”的模式,不过这里的“医学”却局限于“中医”,而由于中医并未在全球医学体系中获得真正的认同,这样不但“汉语教学+中医”的学科模式只能局限于个别学校,就其学科设置的社会需求预设而言,也不外乎是满足另外一种“文化猎奇者”的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