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7)05-0040-05 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描述媒介环境时曾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鱼儿知道它在水里吗?”同样,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媒介化生存”状态下的人们对媒介传播的内容投入了极大关注,却经常对于媒介这个大环境深入其中而不自知。同时,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隐喻习以为常却又习焉不察。殊不知,麦克卢汉等媒介环境学各家采用隐喻表达这种独特方式自有其良苦用心。理解其隐喻表达及隐喻思维,有助于我们体悟媒介环境学派的思想主张,理解媒介自有的影响力,进而为创建更美好的人类生活家园提供思想资源。 何谓隐喻?隐喻何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传播学第三大学派——媒介环境学派中,为何会有众多的学者频繁地采用隐喻表达的方式去阐述自己的思想? 隐喻(Metaphor)作为一种话语修辞,通过类比的方式传递意义。商务印书馆《应用汉语词典》对隐喻的解释极为简单:隐喻是比喻的一种,这种比喻通常用“是”“就是”“成为”“变成”等代替比喻词,表面看是判断形式,实际是打比方;隐喻也叫暗喻[1]。美国著名学者阿瑟·A.伯格(Berger,Arthur Asa)教授曾在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写给传媒、传播、文化研究专业学生的课堂游戏》(Games and Activities for Media,Communication,and Cultural Studies Students)中写道:“隐喻在传统意义上被视为文学术语,指一个事物被看作另一个事物,也就是两件东西相似。……然而,隐喻不仅仅是文学术语,它还极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过程。”[2]8语言学家乔治·莱可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森(Mark 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深入探讨了隐喻在生活中的角色:“隐喻通常被单独视为一种语言特征,不是思想行为而是言语。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不需要隐喻就可以很好地生活。与之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并不仅仅在语言中,也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考和行动都是依靠普通的概念体系,这个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化的。”这个概念体系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乔治·莱可夫和马克·约翰森进一步阐述道:“那些控制我们思想的概念并不仅仅是种思维。它们还控制着我们的日常运转,深入到最平凡的细节。那些概念构造出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我们如何在世间生活,如何与别人相关联。因此我们的概念体系在界定日常现实中起到核心作用。”[2]8换言之,隐喻能够为人们创造现实——尤其是社会现实,一个隐喻能够作为人们未来行为的指南;最终,隐喻塑造了人们赖以生活的概念体系,它作为人们思维的中心而控制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言以蔽之,隐喻因其自身常常带有一种逻辑性的、强制的力量,而在实际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发挥重要的影响。 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诠释学的重要代表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在其巨著《活的隐喻》中界定了隐喻概念的定义:“隐喻修辞学把语词作为指称单元,因此,隐喻被归类于由单词构成的话语修辞格并被定义为依靠相似性的比喻。作为修辞格,它包括词义的转移和引申。对它的说明属于替代理论的范围。……事实上,将隐喻定义为名称转换并不算错,这种定义使我们能识别隐喻并将它归于比喻之列。由全部修辞学宣扬的这一定义之所以不能被排除,是因为语词是隐喻意义效果的载体。……隐喻是话语借以发挥某些虚构所包含的重新描述现实的能力的修辞学手段。……隐喻的最内在和最高的地位是‘是’这个系动词。隐喻的‘是’既表示‘不是’又表示‘像’。”[3](前言)1-6上述隐喻的种种定义和理论与媒介环境学的隐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贯通之处。 一、麦克卢汉:“用破坏进行突破” 马歇尔·麦克卢汉凭借“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但数十年来为何有很多人感到他的作品让人难以接受?晦涩难懂的隐喻堆砌是一个重要原因。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的名言,也是麦克卢汉的思想纲领。有趣的是,这个论断采用的就是隐喻表达。长期以来,不仅传媒、传播、文化研究等专业的许多学生对这个概念百思不得其解,就连一些西方学者、批评家也对其表示困惑、不屑甚至是抨击。他们认为:媒介就是媒介,讯息就是讯息,怎么能说媒介就是讯息呢?在我国学者石义彬看来,这个论断是麦克卢汉最知名也最具争议的思想,“褒之者认为它体现着麦克卢汉天才般的洞察力,贬之者认为它是缺乏逻辑论证的胡言乱语,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几乎造成了解读麦克卢汉者之间的最大差异”[4]164。 其实,麦克卢汉作出“媒介即讯息”这个论断,正是采用了隐喻的方式,将自己的着眼点放在了媒介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上。用麦克卢汉本人的话来讲:“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5]18“你必须记住,我所谓的媒介是广义的媒介……我必须再次强调的要害之处是,社会受到更深刻影响的,是人们借以交流的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交流的内容。……每当社会开发出使自身延伸的技术时,社会中的其他一切功能都要改变,以适应那种技术的形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