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人民主体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制定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P21)毛泽东是党的人民主体价值观的主要建构者,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高了党坚持人民主体价值观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党在历史实践中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撑。本文即拟从力量主体、权利主体、评价主体、价值主体四重维度深入分析毛泽东人民主体价值观的科学意蕴,并指出其对于党在新时期坚持人民主体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力量主体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为人们科学认识历史,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前进的根本力量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行动是“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并且“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2](P304)且“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P104)列宁指出,这些话表达了哲学历史理论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4](P127)可以说,人民创造历史的人民主体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群众史观的基础性内容。 毛泽东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语境和话语方式更加清晰直接地对劳动者创造世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进行了理论概括和话语表达:“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P1031)1944年1月9日晚,他在观看中共中央党校俱乐部演出的评剧《逼上梁山》后,写信给该剧的编导杨绍萱、齐燕铭,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6](P490-491)1947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米脂县杨家沟向平剧院讲话,明确指出旧艺术在内容上的根本缺陷是历史观上的“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因为“历史并不是那些英雄宰相创造的,而是那些劳动者农民创造的”。[7](P259)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的阶级”。[8](P625)毛泽东不仅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进行了整体、宏观上的理论凝练,而且在不同的历史分期中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有着不同的话语表述,体现出理论概括整体性与理论应用具体性的鲜明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民主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是决定革命战争的根本力量。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8](P625)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28年。中国共产党要实现由小及大、由弱变强、由掌握地方政权的革命党成长为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的历史任务,必须在严峻的生存环境中通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惨烈战争才能逐渐实现,而赢取战争必须要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尤其是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8](P136)从土地革命时期“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都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9](P423)至国共内战时期“全国人民拥护自己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10](P1464)等一系列话语表述,毛泽东一直坚信真正有力量的属于人民群众而不是貌似强大的反动力量,“二十二年的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证明,只要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完全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够打倒的,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7](P528-529) 二是进入社会主义,人民群众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力量。毛泽东对群众史观的话语表达有着特定的历史逻辑,强调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伟大事业的开拓都要明确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都要依靠人民,立足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要如此,因为“群众不帮助就没有力量。为了发展一个国家,力量不是来自别的地方,而是在于群众自己”。[11](P523)对此,毛泽东有多次论述,他在修改形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自修稿第三稿时,在第七、第十个部分就特意增加了依靠人民大众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由经济落后到经济发达的转变的内容:“真正承认我国有六亿人口,承认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是我们的本钱”,“中国的穷国地位和在国际上无权的地位也会起变化,穷国将变为富国,无权将变为有权一一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在这里,决定地需要的条件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一齐努力”。[12](P151-152)此后,尽管由于多种原因,毛泽东在实践中没能始终如一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但他对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主体力量的价值定位、对只有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才能建好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论自信,没有丝毫动摇过,因为“民主革命是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革命是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民的事业”。[12](P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