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集团境外业务内部审计:境外机构的价值感知及工作效果评价

作者简介:
张立民,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国家审计;黄琳琳,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独立审计;杨献龙,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审计部副主任,高级审计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内部审计。

原文出处: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共中央积极推行国有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革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出台实施,为大量实力雄厚的中央骨干企业实现海外上市、建立境外机构进行跨国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平台。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优质企业集团通过境外承包工程、并购活动、境外上市等方式积极参与跨国经营活动,企业集团境外资产和创收规模逐年扩大,境外业务在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与此同时,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国有资本资产保值增值成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普遍存在出资人缺位、企业集团境外业务机构监管距离过长、跨国经营风险管控经验不足、境外业务项目预算体制不完善、审计制度建设不到位等制度原因,境外业务面临的诸多风险使得很多项目出现效益过低甚至亏损现象,时有如中航油新加坡事件、中储铜事件、中储棉事件、中投公司“黑石公司”事件、中信泰富事件等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失败案例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事件发生,境外国有资产“监督难”问题正日益凸显,亟须国有企业集团建立并完善对境外业务的指导和评价功能,帮助境外资本资产实现价值提升。因此,解决当前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及优化资产配置问题、指导跨国经营业务的现实需求为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集团境外业务开展实践中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集团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实质性拓展和功能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探索和积累境外业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程序的方式方法,及时对内部审计客体基于内审工作的效果评价和价值感知进行反馈,总结国有企业集团境外业务内部审计工作经验,完善境外业务内部审计制度设计,对推进国家“走出去”战略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意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由于国有企业集团境外业务及境外资产管理监督对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现实需要,同时伴随着现代内部审计理念的树立和内部审计职能的完善,内部审计逐渐成为企业集团国际化扩张和境外经营的通行惯例。在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管理下,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及国家审计监督职能进行规范研究,如李淼、李学岚从国家审计角度出发,构建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理论框架;单淑敏、刘峰和赵友贵、张庆龙从国家治理视角出发,探讨内部控制审计在境外审计监督中的功能发挥;张龙平、李淼认为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审计在制度方面存在瓶颈,导致境外审计工作开展受到制约。但目前尚无对国有企业集团境外业务内部审计的开展状况的系统考察,更遑论从内部审计客体角度即境外业务实体对内部审计价值感知和作用效果的实证检验。内部审计客体的价值感知水平逐渐成为内部审计价值的衡量标准。内部审计工作实现组织价值提升的核心路径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程序。对内部审计客体来说,内部审计从“事后查账”到“事前事中监控”的职能转化以及内部审计从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到了解评价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工作范围转化,使得企业集团对境外机构监督评价功能的传统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使境外业务实体逐渐建立对内部审计咨询指导功能的需求。因此,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咨询指导功能可通过对境外实体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保障、风险管理程序的信息支持和评价建议,为境外机构降低各类风险及环境不确定性,同时降低境外机构内部机会主义行为,在改善境外经营管理、解决经营投资问题并提供建议、协助境外机构稳定发展产生正向协同作用。

      二、理论与假设

      (一)内部审计工作范畴的扩大可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已成为保证财务报告系统真实可靠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流程的确认评价,保障内部控制执行效果,为组织带来显著价值提升。由于境外经营属于国有企业集团对外扩张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境外业务面临着较大的政治、经济、金融风险,导致境外经营面临着极高的来自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境外业务实体自身增强了加强管理控制力度的需求,会要求内部审计增强在境外业务实体内部控制环节当中的工作范畴。同时,境外业务经营不确定性也是国有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重点关注领域,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境外实体经营真实性的知悉难度增大,提高了境外业务实体发生隐瞒、虚报、扭曲经营及财务信息等行为的不确定性,因此集团会更依赖内部审计在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可靠性及有效性方面扩大工作范围。此外,境外机构作为内部审计客体,也会基于改善境外机构经营管理、提升境外实体管理决策效率、解决经营投资中的疑难问题等考虑,提高对内审工作的依赖程度和利用程度,主动要求内部审计扩大在内部控制中的工作范围。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和2。

      假设1:境外业务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内部控制环节越需要内部审计的工作。

      假设2:境外业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程度越高,内部审计越需要在内部控制环节中做更多的工作。

      (二)内部审计工作范畴的扩大可提升对风险管理程序的信息支持力度

      企业风险管理程序的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风险管理程序需要内部审计对企业层面整体风险进行关注、评估和监控并提供建议。由于境外业务实体的经营风险加剧,内部控制范围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风险管理的职能超越了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范式产生,为组织提供风险管理建议,实现组织价值提升。相比于内部控制注重目标执行效果,风险管理更加侧重于组织目标设计、确定和控制。而内部审计在整个风险管理的目标设计及确定过程中,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支持和应对策略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范畴已与风险管理有效性呈现出高度相关。首先,境外业务的环境不确定性会使境外实体形成评价经营过程潜在风险因素、评估境外机构新涉业务领域风险、预测研究东道国宏观经济政策波动的需求;其次,对于信息不确定性,现代跨国企业集团对跨国经营战略、计算机信息安全等风险控制领域的投入愈加提高,导致境外机构大幅提升内部审计对信息系统运行有效性和可靠性的确认需求;再次,从内部审计需求来看,境外业务实体在经营、投融资环节中可能出现疑难问题,需要内部审计给予应对建议;同时,境外实体也基于对经营目标和管理职能的明晰、对风险评估指导及纠正等目标的考虑,也需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结论;此外,集团公司对境外实体经营业绩评价和发现舞弊等机会主义行为的需求同样需要内部审计扩大在境外实体风险管理中的工作范围。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和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