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农科的早期发展及其美国化趋向

作 者:
杨瑞 

作者简介:
杨瑞,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20世纪初期,农学科作为中国近代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产物,在“西方崇拜”社会心理的驱动下,渐次演化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典型特征即由模仿日本转向效法美国,在学制与组织体系、教职员构成以及教科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美国化发展趋向。就空间分布言,美国农科样式缘起于东南地区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农科之创建,然后各向南北扩展,并波及早先以日本农科为典范创立之学校;就创办主体言,现代派传教士或教会大学为其始作俑者,继而为留美学生群体所主导并推广,他们借助全国学制改革的声势使其制度化、合法化。期间,农专“改大”运动几乎与其并行相随,合力拓展了农科的地理版图,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农科样式以及美国留学生的地位和影响,因受学术与政治以及教学需求的实际制约,日本等域外因素不可能完全消退。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8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17)12-0037-11

      近年的学科(或科系)史研究中,农学科方面的成果多集中于农业教育通史、区域史或个案学校(或科系)研究,重在展现或揭示基本史实或个体特征,而对于知识与组织演变背后的复杂历史联系,以及作为学科或科系的组织形态演变,乃至整体格局系统而通贯的研究则明显不足①。本文不以特定校史而以“农科”自身为考察单元,尝试在整体史阈下,通过具体史实重建其在近代中国演变进程中的美国化趋向的缘起、进展以及影响等历史面相,解析科学、政治、社会诸因素与学科建构之间的复杂纠葛,进而揭示以研究、教授、推广为一体的美国农科样式,系由留美学生、知识界社团以及华南的外国传教士等民间力量催逼政府建构起来的。他们以金陵大学农科的创立为端绪,发起一场旨在推行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样式的知识革命,农学重心在空间上发生自北至南的转移,从而使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岭南地区为主的南部中国成长为近代农学重镇,办学主体发生自官方至民间的变动,这个过程相当程度上是在中外各种社会政治因素交相互动中展开,亦与近代农科在中国的曲折发展相始终。

      一 声名鹊起:美国农科样式的兴起

      美国农科组织样式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其动力首先来自美国在华基督教农业传教的现实需求。20世纪初,基督教现代派传教士在中国渐次形成一股新兴社会力量,美、英两国基督教会联合创立之燕京大学为其聚集之“大本营”,比诸保守福音主义的传统派,他们更注重传教的“人道主义和社会性职能”②,因此,面向广阔乡村推广现代农学知识和技术为其践行信念以及征服中国乡土社会的自觉选择。就此而言,金陵大学农科、岭南大学农科以及燕京大学农系是现代派传教士由城市走向乡村,进而基督化中国乡村的必然结果。在知识史上,它意味着清季以还以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为中心的日本农科典范主宰中国的局面趋于消解,同时带动农学重心南移。

      1911年9月,美国北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North)传教士、金陵大学算学教授斐义理(Joseph Bailie)联合张謇在南京发起“中华民国义农会”,以“招选贫民,酌给费用,开垦无用荒地,并教以改良农事及树艺之法”③。此会取得华洋义赈会捐款,雇佣难民,以工代赈,在紫金山造林,因感农林人才缺乏,遂于1914年创设金大农科④。斐氏自任科长,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美国北长老会教士芮思娄(John H.Reisner)任教授,美国式农科由此被引入中国。翌年,增设林科,1916年两科合并为农林科,芮思娄始任科长,他梦想按照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样式“造成一个研究中国农业与训练中国学生的农学院”,将“研究、教育、推广打成一片”⑤。其追随者美国留学生过探先亦言:“以研究、教授、推广,三者相辅而行。盖不先研究则教授不能切于实用,推广更无资料;不重教授,则研究之心得无所薪传,推广之实行缺乏指导;不事推广,则研究之结果不能普及于农民,养成之人才,无所发展其技能,以达夫改良农业之宏愿也。”⑥

      另一重动力,来自西洋学派与东洋学派争夺农界领导权的学术与社会竞争。晚清以来“东洋学派与西洋学派之分别”在全国范围内并不鲜见,留学生较为集中的江苏省农学界亦然⑦。1915年,过探先从康奈尔大学农科硕士毕业,取代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生吴桓如担任江苏第一农校校长,但第二、第三农校仍然为留日派王舜成、陈廷翔掌控。缘此派系之分,邹秉文从康奈尔大学归国后,先出任留美派掌控的第一农校农业推广部主任,继而转任金大农科主任、植物病理学教授⑧。在他看来,办理农科的理想之道是仿行美国农科大学,农业教育、农业试验、农业推广三者相辅而行,以农学教育造成农学人才,以农业试验发明农业新理,以农业推广促进农业改良⑨。金大网罗了当时最杰出的留美农科生,农学界“金大派”之谓由此而来。邹秉文为其精神领袖,此外还包括林科主任凌道扬(美国麻省农业大学农学士,耶鲁大学林学硕士)、蚕桑系主任钱天鹤(康乃尔大学农学院植物育种学,农学硕士)、邹树文(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农学士,伊利诺大学科学硕士)、谢家声(康奈尔大学农学硕士,密歇根大学科学硕士)、钱崇澍(伊利诺大学理学士、哈佛大学通儒院植物研究员)⑩。

      金大派借势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华洋义赈会向北农派大本营京畿地区扩张,进而与燕大农系合流(11)。1919年秋,燕大农系由邱润初等提议创立,定位为“华北之高等农业学府”,大学部正科旨在造就农业专门人才,两年制垦牧专修科则为造就农村领袖(12)。美国农事学者金伯林任首任系主任,此后分别由艾德、尤班克以及刘和接任。1923年华洋义赈会捐助24万金元,增聘刘和、沈寿锐、俞培新、于振周等为教授,介绍新农作物、家畜等方面成效尤显,兴建南苑试验场,试验品种有西洋五谷、果品、花卉、家畜、蔬菜,以及设立专门的花卉园艺试验场;选择优质土产品,进行小麦、黄豆、高粱、白菜等纯土种与西洋种的比较实验(13)。学科组织专设教授、试验、推广三部,教授、研究与推广三位一体,定期开办农产展览会作为推广工作的重要形式。如其谓:“研究不过是改良的初步,展览才是实施改良的门径。通过门径,达到目的地——农业普遍的改良。”(14)燕大、金大争夺华北农业改良主导权,或将导致现代派内部分裂而危及整体利益,1925年基督教教育联合会以调解人身份介入,将农业教育集中于金大,燕大逐步退出(15)。因此,1927-1929年,其农系课程逐步取消,专修科停办,燕京农事试验场亦被金大接管(16)。总之,华北的大学农科美国化在初始阶段因教会内部之争而中折,华北渐变为金大派的农业改进实验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