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包含审计监督在内的八大监督体系以完善对行政权力的制约,随后出台的《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等一系列文件,都对新常态下高效履行审计工作职能,发挥审计监督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审计的影响力从“问题清单”、“审计风暴”式的宣传层面,深化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监督全覆盖,成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和反腐败的利剑,切实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公众满意度的实现。这些变化不但体现了国家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和审计地位的提升,其实质也反映了审计影响力的提升。总体而言,审计影响力的提升是有益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特别是对独立性的影响。 一、审计影响力的内涵 (一)审计影响力的含义 审计影响力属于抽象概念,且并不属于审计专业术语的范畴,其确切含义是什么,目前并没有权威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也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赵成雄、史开峰等认为审计影响力即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相关工作对被审计对象、审计诉求对象以及利益相关者所生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和触动力量。王凡提出审计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即是审计影响力,并且外在表现为三个持续“上升”(机构知晓度、公众满意度持续上升,建议采纳率、问题整改率持续上升,产品附加值、社会贡献值持续上升)。张文秀、齐兴利提出了绩效审计的影响力,指出对政府行为产生的有益变化即是影响力。上述观点总结了审计影响力对客体的作用影响,但对审计影响力的来源并未涉及。因此,审计影响力应当是在审计大环境和审计机关、人员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对经济社会参与者、社会公众等相关方认知和行为上改变。 (二)审计影响力的来源 (1)来自审计机关外部。其一,来自宪法的授权。宪法明确了审计体制定位和功能定位,赋予了审计机关不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干扰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职责,这为审计影响力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二,来自政府、公众的关注和认可。政府、公众越是主动关注审计工作动态、工作成果,就越能体现影响力的大小。尤其当审计机关从“用户(客户)满意论”的角度出发,主动围绕政府、公众等用户的需求进行审计工作的谋划、实施时,将促进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从而进一步激发审计影响力。其三,来自审计机关在政府部门中所处的地位。审计机关在政府部门中所处的地位越高,则审计影响力越强,反之则弱。 (2)来自审计机关内部。其一,来自审计揭示问题的情况。审计揭示问题是审计工作的显性成果,是审计影响力的直接推动力,其揭示的问题越重要、成绩越突出,对审计影响力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越小。其二,来自审计建议及整改的情况。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采纳程度和整改的完成情况往往反映了审计建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采纳并接受整改程度越高对审计影响力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越小。其三,来自审计机关人员的能力水平。包括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审计业务骨干执业能力、业务水平,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勤勉态度等。人力资源是审计影响力的关键贡献因素,审计人员能力水平越高,对审计影响力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越小。 (三)审计影响力的特征 从总体上而言,影响力的特征应当包含以下几点:(1)影响力属于中性的概念。从政府、社会公众的期望角度出发,审计影响力应当产生有利作用,以满足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但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审计影响力本身也会受到内外部环境、业务能力、审计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既可能产生正面效应,但也可能为零效应甚至负效应。(2)影响力具有累加效应。审计影响力来自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审计工作,并且伴随着工作的开展而产生作用,如精通业务的审计业务骨干、大规模的审计项目、涉及重大事项的审计决定等都会形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是转瞬即逝的,而是会逐步累加,既影响到对前期审计影响力的印象,同时也会影响对今后审计影响力的预期。(3)影响力作用范围广泛。由于审计职能的扩充和地位的提升,审计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覆盖了各种“关注”、“热点”、“重点”,并由这些覆盖对象向外辐射影响力。因此,审计影响力的范围不限于审计客体以及利益相关者,即使是对并不关心审计工作的客体也因审计覆盖对象而感受到一定的审计影响力。(4)影响力具有反馈作用。政府、社会公众对审计影响力的认可度、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体现出审计影响力程度的大小,对审计工作的效能实现了有效的反馈。通过审计影响力的表现,审计部门可以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优点或不足,从而总结成绩、改进不足,进一步指导工作开展。 二、国家审计影响力提升与审计独立性的困惑 Titman & Trueman研究认为,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业绩好、价值高的企业,会选择高水平和质量的审计师及审计服务。原因是高水平的审计师及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够提供关于企业价值更加可靠的信息,降低投资者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向公众验证自身业绩质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股票的价格。这种审计信息的传递现象,同样体现在政府审计领域。不同的是,在社会审计领域,上市公司等企业代理人拥有着审计选择的主动权,其可以通过购买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来验证自身的业绩质量;相比较社会审计,在国家审计领域,本级政府拥有审计选择的主动权。虽然信息的传递方向不同,但二者反映的实质是相同的,即较高的审计质量(审计影响力)能够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实现有效的鉴证作用。结合信息传递理论,可以看出不断提升的审计影响力会刺激本级政府的审计需求,即政府希望通过有效的审计工作来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强考核管理,加快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的建设,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在审计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本级政府对审计期望值便会不断提高,寄希望于审计能够更加有效的揭示问题、助力治理。在上述审计影响力作用的大背景下,审计业务量不断增加、审计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出现过度前置审计关口的情况,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参与到被审计单位管理事项中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如参与到招投标、合同签订、项目管理决策等事项中,进而导致审计偏离了正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