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2017)04-0089-09 DOI:10.14082/j.cnki.1673-1298.2017.04.011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战略性任务[1],到2012年教育部制订《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2],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3],并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每年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进行公示[4-7],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扎实推进,有力推动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了教育公平。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市、区)累计达到1824个,占全国总数的62.4%[8]。 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也得以快速发展。自2007年起,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提出将在中西部地区分三阶段建设完成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明显改善现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1]。2008-2012年间,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54个多亿,在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10],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从2006年底的1605所增加到2015年底的2053所①。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每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以及教育部教育督导局所公布的资料中,并未展示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情况。2016年底《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特殊教育资源依然不足,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水平还比较低。”为了考察我国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情况,深入分析我国各区域间及各区域内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以及近十年来的变化趋势,笔者采用广义熵指数对我国特殊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进行测度及分解,以期为推进我国特殊教育公平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取 本研究借鉴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8项指标[2],以及国内著名学者王善迈等[11]、翟博[12]所建构的指标体系,结合特殊教育现实情况,选取特殊教育学校入学率②、生均建筑面积、生均经费支出、生师比、毕业率5项有重要意义的指标对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 为了将以上5项指标形成一个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笔者首先将各指标指数化,然后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有关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13],用下列公式计算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指数,这里用I表示各指标的指数值。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各数据来自2006-201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 (三)测度方法 一般情况下,测量数值型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包括了极差、标准差、对数方差等绝对指标以及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广义熵指数及阿特金森指数等相对指标。在选择测量地区差距的相对指标时,应遵循“弱转移、强转移、尺度无关、样本规模无关、加和可分解性”等公理。只有运用符合公理的相对指标测度地区差距,才更具说明性,得出的结论也更具可信性。在众多衡量地区差距的相对指标中只有广义熵指数符合上述公理[14],因而本文选取广义熵指数来测度我国地区差距。广义熵指数的一般公式如下:
其中,n代表样本数量,
代表个体i的水平指标,参数α代表给予不同资源分配组之间差距的权重,其最常用的取值为0或1。当α=1时,广义熵指数具体化为泰尔指数(Theil index),泰尔指数可以分解,例如可将特殊学校按地区分组,如东部、中部与西部组,总体差距随之分解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当α=0时,广义熵指数具体化为对数偏差均值指数(The Mean Log Deviation Index,MLD),又称MLD指数,可以进行静态与动态的分解,即对两个时点上的数据差距的变动量进行分解。利用MLD指数,可以对历年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指标差距的变动量进行动态分解,考察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15] 三、研究结果 (一)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情况 第一,用泰尔指数和MLD指数对历年的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反映近十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总体情况。第二,泰尔指数可以将地区差距分解成区域内差距和区域间的差距,即可以把我国地区差距分解为东部、中部与西部各自内部的差距和东部、中部与西部三个区域之间的差距③。第三,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各自内部差距进行进一步的动态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