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中國理性思維生發之軌迹

作 者:
张法 

作者简介:
張法,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美學、審美文化、思想史研究。

原文出处:
南国学术

内容提要:

遠古中國的三足酒器,從太湖地區的似鳥形的鬶和非鳥形的盉,演進到山東地區鳥形突出的鬹鷷和江漢地區的非鳥形突出的盉,然後,二者與西北地區的酉尊互動,而演進到夏朝二里頭文化的鷄彝。這一演進歷程異常複雜,包含了兩個方面的難题:一是器形演進的邏輯和與之相關的文化演進的邏輯,二是三足器在演進中的不同類型在古代的命名問題。所謂“鬹”“盉”,是考古學界的命名;所謂“鬹鷷”“盉”,則是根據文字古義和考古器形內容做的新命名。從東南興起的三足酒器的演進,衹有與西北的非三足的酉尊相關聯,其內左邏輯纔得以彰顯;把酒尊加進來之後,三足酒器的演進,構成了遠古時期幾大文化的互動。這一互動所關聯的歷史演進,與遠古中國原始思維向理性思維的演進相伴隨。而這一思維的方式演進,又在後來的古字中體现出來。三足酒器的鳥形,與後來古字中的兩個與鳥相關的部首——“鳥”“隹”——相關聯。因此,分析“鳥”“隹”的演進,遠古思維的邏輯演進可以更清楚地呈現出來。這體現在以“鳥”爲主的字和以“隹”爲主的字從內在統一到詞義分開。最初,“鳥”與“隹”同義,都是鳥的自然形態和宇宙本質內容的統一。在觀念的演進中,鳥的自然形態與宇宙觀內容開始分離,以“鳥”爲偏旁的字完全保留了鳥類的自然形態,衹要以“鳥”爲偏旁,都與鳥相關。而“隹”字則產生了分離,可以與鳥相關,這是其原初形態的保留,如“雁”“雀”“雕”等等;也可與鳥完全無關,但成爲文化申具有關鍵作用的概念,如“雅”“雍”“雋”等等。理解了“鳥”與“隹”的演進,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足酒器的演進。文字和酒器這兩種東西所內蘊的文化內容,都與中國遠古思維從原始形式向理性形式的演進相關。把酒器與文字關聯起來,三足酒器的審美外形後面的觀念內容就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同時,自《說文解字》以來,關於“鳥”與“隹”的討論,也可以在文化層面得到更好的解決。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1 期

字号:

       遠古中國在思想觀念上的演進,是從原始思想中事物之間有本質關聯,到理性思維中沒有本質關聯。這一觀念的演進,可以在各種各樣的器物和文字上體現出來。而在器物上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從各種動物形象變成非動物形象,即從動物形象與非動物形象有本質上的內在關聯,到沒有本質上的內在關聯。而這種演變關聯及其分離,在三足酒器的演進和與“鳥”相關的文字的演進中顯得十分突出。

       一 遠古酒器的器形演進與觀念演進

       遠古中國的酒器演進,最初分別產生於東部、西部、南部,最後三地交匯於中原。在西北部,產生了尖底瓶的酉器,酉器演進爲酒器,由酉器再提升爲尊器。“尊”不但是作爲禮器的酒器名稱,而且成爲所有祭祀禮器的泛稱,還成爲文化中重要觀念的名稱。在東南部太湖文化的飲器中,產生了平底之盉和三足之鬹;被名之爲“鬹”的具有鳥之器形,名之爲“盉”的鳥之器形不明顯,進而也升高與鬹一樣成爲三足酒器。考古學者以鬹盉皆成爲三足器爲基礎,認爲鬹盉兩形基本不分或難以分開,兩種二而一又一而二的器形進一步演進,一是從太湖地區到山東地區,器形似鳥之鬹得到了極大的強化。這在高廣仁、邵望平的文章《史前陶鬹初論》“陶鬹(盉)源流關係示意圖”①、呂琪昌的著作《青銅爵、斝的秘密:從史前陶鬹到夏商文化的起源並斷代問題研究》“海岱系統陶鬹淵源及概略發展狀況示意圖”②(見圖一)中,都有鮮明的體現。

      

       圖一 海岱系統陶鬹淵源及概略發展狀況示意圖

       山東地區在三足酒器上偏重於鳥形突出,如果要將之與太湖地區的鬹盉相比較的話,不妨加一個更加突出鳥的名稱在“鬹”字之後,稱爲“鬹鷷”。這裏的“鷷”,當然是在與西北地區的“酉尊”互動之後產生出來的。但衹有在與西北之酉尊的比較中,鷷之鳥形纔特別突出。而“尊”與“鳥”可以合在一起而爲“鷷”,反映出處在原始思維中非鳥形的酉尊與鳥形的鬹鷷具有內在的同一性。太湖地區的鬹盉進入江漢地區,被彰顯的不是鳥形的鬹,而是非鳥形的盉,這在“中原系統主要陶鬹盉源流關係示意圖”③(見圖二)中體現得較爲清楚。

      

       圖二 中原系統主要陶鬹盉源流關係示意圖

       長江中游和江漢地區的三足酒器,盉的非鳥特徵加強而鬹的鳥形特徵減弱。既不同於山東地區的鬹鷷,也不同於太湖地區的鬹盉,且可命名曰“盉”。正如山東地區的鷷,是在與西北酉尊的互動中產生,江漢地區的,同樣是在與西北地區的酉尊的互動中產生。“”中的“酉”強調酒器功能,“鬲”則強調其與西北之鬲一樣的三足。東方的鬹鷷,南方的盉,與西方的酉尊在中原交匯互動,最後產生了“二里頭文化”的三足器,考古學上命名爲“封頂盉”,文獻上命名爲“鷄彝”。之所以叫“封頂盉”,是在於與山東地區鳥形明顯的鬹鷷比較,特別是從平視角度看,具有非鳥形的特質。之所以又叫“鷄彝’,是在於與江漢地區的非鳥形明顯的盉比較,特別是從頂上之管,又稍多鳥形特徵。“鷄彝”之名,“鷄”字鳥形特徵明顯,“彝”字鳥形特徵隱蔽。“鷄彝”這一複合詞組,正好適宜一種觀念的綜合表達。鷄彝這種綜合,也可視爲一種新的創造。因此,杜金鵬在《封頂盉研究》一文中認爲,這種三足器是在河南興起而又擴散到其他地區,是一個獨立的酒器體系(見圖三)。④

      

       圖三 封頂盉起源和演變示意圖

       以上三張圖,基本呈現出,在遠古中國,三足酒器在四大地區有不同的類型。但觀察這些類型,無論是鳥形明顯的鬹鷷,還是非鳥形的盉,或在鳥與非鳥之間的鬹盉和鷄彝,其內在本質的互通性是明顯的,正如其外在的差異性是突出的一樣。如何在這一致性與差異性中瞭解三足酒器的演進呢?這就要從三足酒器演進到考古學上的“二里頭文化”後所取得的名稱上去考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