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两种王韵介绍及两者关系的前人研究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流传到现在的有两种写本,一种出自敦煌石室(张涌泉和关长龙2008:2732-2860),为法国伯希和盗去,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为伯二○一一。刘复《敦煌掇琐》和姜亮夫《瀛涯敦煌韵辑》都有传录。全书五卷,每卷都有残缺破损。卷一缺序文和韵目,平声只从支韵起,支韵以前“东冬钟江”四韵并缺。上声、去声、入声三卷都有“朝议郎行衢州信安县尉王仁昫字德温新撰定”。此本一般称为敦煌本王韵,或称敦煌掇琐本。另外一种为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叶子本(周祖谟1983:434-532),全书五卷,完整无缺,题为“朝议郎行衢州信安县尉王仁昫字德温新撰定”,卷首有王仁昫序和陆法言切韵序。书末有明初宋濂跋语,一般称为宋跋本王韵,或称全本王韵,有1947年故宫博物院影印本。 关于敦煌本王韵与宋跋本王韵有何种关系,周祖谟(1983:887-891)有论述:(敦煌本王韵、宋跋本王韵)内容也大同小异,当是同一种书的不同传本。两书的差别主要有三方面:1)反切用字不尽相同;2)注文有详略;3)收字多寡有不同。既然敦煌本王韵比宋跋本王韵要多、要详,所增的作者既可以是王仁昫,也可能不是王仁昫,那我们从两种王韵每卷前所录字数看两书是否相同。从周先生所论述可以看出敦煌本王韵比宋跋本王韵要多、要详。 1.2 两种王韵每卷前所录字数 不论是敦煌本,还是宋跋本,著者均署名为王仁昫,而且每卷都交待:旧韵字数、新加韵字数;旧韵训释字数、新加韵训释字数;旧韵亦作、或作数;新韵亦作、或作数;补旧韵缺训释数;旧韵古文数、俗文数;新韵正、通俗及文本数。现将两书说明收字情况援引于下: 刊谬补缺切韵第一(刊谬补缺切韵第二) 五十四韵 宋跋本王韵右卷一万二千六十三字二千九百八旧韵,四千九百七十训,一十六或亦,四文古,一文俗,一千百廿二补旧缺训;一千六十八新加韵,二千三百五十二训,三百卌四(亦夺)或,冊四正,卅七通俗,二文(本夺) 刊谬补缺切韵第三 五十二韵 宋跋本王韵右卷一万二千一十六字二千七十(七夺)旧韵,四千一百廿一训,卅三或亦,五文古,二文俗;一千三百卅补旧缺训;一千二百十五新加韵,二千八百一十二训,三百六十七(亦夺)或,一十九正,卅一通俗,四文本 敦煌本王韵右卷一万二千一十六字二千七十七旧韵,四千一百廿一训,卅三或亦,五文古,二文俗;一千三百卅补旧缺训;一千二百十五新加韵,二千八百一十二训,三百六十七亦或,一十九正,卅一通俗,四文本 刊谬补缺切韵第四 五十七韵 宋跋本王韵右卷一万二千一十四字二千三百卅二旧韵,四千九十七训,卅五或亦,二文古,一文俗,一千七十六补旧缺训;一千二百卌六新加韵,二千七百六十七训,三百九十二亦或,卅五正,廿三通俗,六文本字 敦煌本王韵右卷一万二千一十四字二千三百卅二旧韵,四千九十七训,卅五或亦,二文古,一文俗,一千七十六补旧缺训;一千二百卌六新加韵,二千七百六十(七夺)训,三百九十二亦或,卅五正,廿三通俗,六文本 刊谬补缺切韵第五 卅二韵 宋跋本王韵右卷一万二千七十七字二千一百五十六旧韵,四千四百六十五训,卅一或亦,九文古,一文俗,八百卌八补缺旧缺训;一千三百卅三新加韵,二千七百七十四训,四百一十六亦或,十九正,十九通俗,二文古,四文本 敦煌本王韵右卷一万二千七十七字二千一百五十六旧韵,四千四百六十五训,卅一或亦,九文古,一文俗,八百卌八补缺旧缺训;(一)千三百卅三新加韵,二千七百七十四训,四百一十六亦或,十九正,十九通俗,二文古,四文本 敦煌本与宋跋本上、去、入三声收字情况几乎相同,敦煌本平声虽残缺不见,但应与宋跋本是一样的。 周先生认为两书收字多寡有不同,而两书所记应该是相同的,孰是孰非?除周先生所说两书收字多寡有不同外,还有没有其他与字数有关的不同?现把宋跋本王韵与敦煌本王韵作一穷尽式的考察,敦煌本王韵与宋跋本王韵在字数方面有如下几点不同。 2 敦煌本王韵增韵字 敦煌本王韵或增韵字、或补宋跋夺韵字,每卷各举一例: 1)廿八仙宋跋本王韵最后一纽为跧纽三,而敦煌本王韵跧纽为倒数第四纽。跧纽之后又新加三纽,即
辿、
三字敦煌本王韵增。 2)卅二豪陶纽,宋跋本王韵19字,宋跋本王韵实17字;敦煌本王韵19字,宋跋本王韵与敦煌本王韵十七字不论是字形、训释,还是排列次序均相同。宋跋本王韵比敦煌本王韵夺两韵字,即
。涛、錭两字敦煌本王韵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