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闵维方,男,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内容提要: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网络社会蓬勃兴起、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教育形成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为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得多。在人类的历史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多地依赖于教育。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在当前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机制,其中包括:一是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二是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知识技能,造就相应产业所需要的劳动者,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三是教育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水平、生产操作能力和经济运作视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镇的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教育通过调节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新消费观念,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增加,拉动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机制等制度化因素的影响。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7)03-0123-14

       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面临的最大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保持适当就业率这一最大的民生问题;才有能力扶贫,实现每年1000万人口脱贫;才有能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017年2月,世界银行行长金墉(Kim Yong)在迪拜召开的世界政府首脑会议上发表了“教育促进增长与繁荣”的主题演讲,特别强调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充分认识这一作用,对于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60年代初,舒尔茨(T.W.Schultz)就指出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1]。丹尼森(E.F.Denison)在《美国经济增长的源泉》(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等一系列论著中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2]。1980年代以后,罗默(P.M.Romer)和卢卡斯(R.Lucas)则从内生增长的理论角度论证了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3-4]。近年来,希克斯(N.L.Hicks)[5]、汉诺谢克(E.A.Hanushek)和沃斯曼(L.Woessmann)[6]、巴罗(R.L.Barro)和李(J.Lee)[7]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教育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最近,汉诺谢克和沃斯曼在《国家的知识资本:教育与经济增长》(The Knowledge Capital of Nations:Education and the Economics of Growth)中更进一步阐述了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在经济增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8]。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网络社会蓬勃兴起、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那么,在当前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教育是通过哪些机制促进经济增长的呢?

       一、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主要是指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量的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那部分经济增值,即导致经济增长的所有其他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专业化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制度进步等各方面因素,其中人力资本是驱动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成分。人力资本是指人们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创造个人和社会经济福祉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正规学校教育在人力资本生产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人们知识、能力和品格形成的主要途径,也是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培训和“干中学”的必要基础。作为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要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所有其他构成要素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在当今世界上,通过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是构成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大力发展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共同政策取向。实际上,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使经济增长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教育正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认知技能,进而提高工人在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不再增长,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即“刘易斯转折点”①到来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认知技能(如熟练的读写算能力、良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各种非认知技能(如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表现、适当的职业期望、有效的时间管理、积极的工作态度、规范的劳动行为和善于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者能够更快地接受和掌握工作岗位培训,在获得和提高生产技能方面的时间会相应地减少,而且能够更快地熟悉新的生产设备,掌握新的操作技术,从而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例如,“具有完全中等教育水平的工人所完成的生产定额指标,比只受过八年教育的工人要高25%。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工人花费在掌握新工种、获得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时间会减少,生产中的废品率、损坏工具和设备的数量会显著降低[9]”。

      

       图1 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产出的关系

       资料来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年,http://www.undp.org。

       教育不仅能提高劳动者在从事标准化的工作任务方面或者从事更复杂、要求更高的生产活动方面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能提高整个工作组织的生产能力。原因之一在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能够更有效率地分配和使用各种资源。在使用各种生产性资源的过程中,劳动者常常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定,这些决定影响着劳动生产率,即便是劳动者如何分配他们的工作时间都会对劳动生产率有重要的影响。受过更多教育的个人获取、分析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更强,而这些信息与资源的有效使用与降低相对成本密切相关,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也能更及时更有效地处理生产过程中不均衡状态。这里的所谓不均衡是指由于生产过程和技术的变化,生产中出现的相对于成本来说不是产出最大化的投入组合,而是次优的投入组合。尤其是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价格和生产效率以及可能存在的生产瓶颈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能够独立地做出适当的决策,使生产过程重新获得均衡和实现产出最大化[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