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民生执政困境、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日葵,男,社会学博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

内容提要:

政策是政党与民意互动的中介。基于政党与政策关系的理论视角,通过分析民进党的执政表现,研究认为民进党意识形态执政,不仅两岸关系受到冲击,民生执政也面临诸多困境,引发社会抗议不断,政党支持度呈现断崖式下降。究其根源在于民进党投机主义的执政文化、台湾分裂型的政治生态和日益民粹化的民意环境,以及经济资源匮乏等。民进党执政困境必然对岛内政党政治、台湾社会团结,以及两岸关系产生影响。尤其是民生执政与两岸关系存在着联动性,当经济民生无法有效施政,可能加大对“台独”意识形态靠拢力度,两岸关系很可能成为转移内部矛盾的主要对象,成为民生执政失败的替罪羊。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8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17)05-0011-10

       两岸关系和民生议题是影响岛内政治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族群动员能力的减弱,民生议题在岛内选举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蓝绿两党围绕民生议题进行长期斗争,成为岛内政治的新常态。2016年岛内实现政党轮替,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民进党赢得“立法院”多数实现全面执政,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民进党“绿色执政、品质保证”口号在民生议题上取得了胜利,也是民众对国民党民生失政选票惩罚的结果。

       但蔡英文政府执政一年多,政策“发夹弯”频现、选前各项民生承诺几乎没有一项兑现,岛内民生发展陷入滞涨,甚至倒退状态,民怨沸腾。这不仅对民进党执政产生影响,也必将影响岛内政治,以及两岸关系发展。目前这一新情势,在学术界尚未得到更多、更深入的关注。已有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①、侨务政策②等,而对民生政策及其施政情况关注较少。民生政策是政党斗争的重要工具,从政党与社会关系视角分析民进党执政困境,进而探讨民进党执政本质及其特征,探究民进党执政困境的根源,及其对岛内政治和两岸关系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岛内政治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民生执政与两岸关系之间的关系。

       一、政党与社会政策的理论视角

       社会属性是政党的重要属性之一。政党为了实现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功能,必须将社会环境所激发的利益诉转换为社会政策。在竞争性政党体系中,社会政策是选举的重要政治谋略之一,也是政党斗争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社会政策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政策是指诸如社会保险、公共救助、健康和福利服务,以及住房政策等“社会福利”的政策;广义的社会政策则是指“社会”的政策,即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等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③。本研究拟从广义角度界定社会政策的意涵,泛指一切与民生议题相关的公共政策中的社会维度。

       (一)社会政策是政党与民意联结的重要工具

       政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于政党与民意之间的联结度。社会政策则是政党与民意联结的重要工具。通过社会政策,政党与选民保持了利益上、情感上以及价值观上的社会连接,有助于稳固和扩大支持者。为此,笔者建构了竞争性政党体系中,政党借由社会政策与民意的互动关系模型(见图一)并以此模型来分析民进党执政困境及其原因。具体地,A1执政党基于意识形态或政策传统制定社会政策;A2通过政策实施,回应或满足民意诉求A3民意根据政策实施效果支持或反对执政党;其中,在资源总量既定情况下,政策是调节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是一种零和博弈,因而政策实施结果可能会带来社会群体的分裂。B1在野党通过建构、塑造特定民意需求,制造较高民意预期;B2被塑造或者煽动起来民意诉求将对社会政策进行反向建构,提出更高或者更多的政策要求;B3针对变动的民意,执政政党必须对社会政策做出调整,而政策调整可能意味着执政党的政策失灵或者打折扣,必然对政党执政产生不利影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被塑造起来民意及其民意诉求具有一定的刚性和不可逆性。

       另一方面,政党以政策为中介与民意进行互动过程中,还受到背景变量影响:一是,C1政党政治发展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整个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政党品质高低的影响;二是,C2民意或者选民的成熟程度,这决定着选民能否对社会政策做出较为理性、包容性的判断;三是,C3政策实施所依赖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这包括政党的政策路径、执政传统、执政文化,以及经济基础等。

      

       图一:政党与民生政策关系

       综上,社会政策是政党与民地互动的重要中介,而社会政策的实施质量不仅取决于政党的政策论述和设计,更取决于政党与民意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执政性格和执政能力,同时整体受制于政党政治等背景性因素。

       (二)社会政策成为民进党扩大社会基础的重要工具

       政党竞争意味着政党必须建构起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性政策主张。众所周知,民进党从成立至今,区别于其他主要政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鲜明地坚持“台独”意识形态。民进党给予选民的核心印象就是“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的“台独”主张。但“台独”意识形态的过度抽离性、排斥性实质上不利于民进党社会基础的扩大。可见,拓展政治版图,仅依靠“台独”分离主义这一狭隘且单一的意识形态是不够的。为了适应选举政治的需要,吸引不同社会群体的支持,民进党只能因应他们各自需求而提出相应的政治主张。于是,在与国民党长期争斗中,逐渐吸纳和整合各种意识形态,最终形成了以“台独”为主导,夹杂自由、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性别平权等内涵多样化的意识形态体系④。这些意识形态成为民进党民生政策的重要理念基础。

       具体地,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基础,争取中间选民,民进党从上20世纪90年初就开始关注和落实社会福利等民生政策。1993年县市长选举,苏贞昌首次提出“敬老津贴”,并帮助其获选。1995年民进党将建设公平开放的福利社会纳入党纲之中。1999年行动纲领中涉及社会政策具体内容的就有10项。在陈水扁时代,直接提出了新中间路线的“福利国”主张,并在2004年对社会福利政策纲领修正。2011年作为民进党施政纲要蓝图的“十年政纲”,在18个纲中,民生福利占了大部分,涵盖了安全、就业产业与劳工、能源、环境、农业、住宅、社会福利、性别、福利等民生议题。2016年“大选”民进党更是主导了民生议题,提出五大社会安定计划:“安心住宅计划”、“食品安全计划”、“社区照顾计划”、“年金永续计划”、“治安维护计划”。可见,在历次竞选纲领中,民进党都会提出如国民年金、全民健保、社会住宅、教育、青少年、托育、妇女、原住民、长照、环保、新移民等在内的民生议题,借此凸显在社会福利等民生议题上的鲜明主张,并以此作为政党斗争工具。民生政策论述的优势给民进党带来很多的政治利润,尤其给在野时期的民进党带来极大的选票效应。重福利、强民生成为民进党努力建构的政党形象,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如国民党的新标签,并从中攫取了巨大政治利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