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97(2017)05-0050-07 1956年1月初,毛泽东在杭州主持召开部分省、市委书记会议,将农业十七条修订扩充为四十条,形成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这个草案,后经几次修改,于1960年4月由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纲要》的制定有着多重的历史意蕴:一是接续了毛泽东早年的“新村”设想和延安时期“组织起来”的区域农村治理实践,致力于传统农业①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改造;二是顺应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以“全面规划”为历史起点,以“组织起来”为核心,将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经济部门以发展规划的形式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三是为合作化和统购统销之后的农业发展提供远景规划和具体措施,形成了毛泽东较为完整的农村治理思想。因此,它是新中国农业合作化和农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份重要文献。考察《纲要》产生的历史和逻辑,对于完整把握毛泽东对传统农业的全面改造思想和历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在指导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渐形成了农业的两个革命(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新思想。1954年6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报告时写道:“这种有计划地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小农经济分散私有的性质以及农业技术的落后性质之间的矛盾是越来越明显了,困难越来越多了。这是两个带根本性质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第一个方针,就是实行社会革命,即农业合作化,就必须把劳动农民个人所有制逐步过渡到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二个方针,就是实行技术革命,即在农业中逐步使用机器和实行其他技术改革。”②在1955年7月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他又提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③毛泽东设想,“在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农村中的改革将还是以社会改革为主,技术改革为辅,大型的农业机器必定有所增加,但还是不很多。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农村的改革将是社会改革和技术改革同时并进”④。此外,在《纲要》形成的过程中,毛泽东认识到要实现技术革命,就必须使农民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因此,在1956年1月的知识分子会议上,他提出,“现在是革技术的命,叫技术革命。要搞科学,要革愚蠢同无知的命,叫文化革命”⑤。 综上所述,对传统农业在所有制层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营模式与生产方式上的现代化改造、生产主体方面塑造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这三个方面正体现出毛泽东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面改造的三重维度,即:社会革命、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纲要》的形成过程正是毛泽东对传统农业的全面改造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农业生产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一五”计划与《纲要》 新中国成立后,整个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在不同程度上重新改组,人民政府通过中财委对全国范围的财政经济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领导,恢复了城乡经济交流,合理调整了工商业,实现了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医治了战争创伤和旧中国长期的通货膨胀等经济痼疾。在统一财经的基础上,中央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1952年国庆之际,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提前完成。⑥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提出来要开始着手准备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1年2月中旬,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战略设想⑦后,周恩来、陈云、薄一波等人就开始着手“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1952年底,毛泽东提出的以“一化三改”为中心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虽然以重工业为重心,但同样对农业的发展作了相当具体的规划。⑧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全面开展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对包括商品粮食和其他工业原料在内的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增产要求,粮食和农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在粮食流通领域实行统购统销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成为关键。正如陈云所说:“增加我国农业产量的方法是很多的,例如,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等。但是,大规模的开荒、大量增加灌溉面积,目前还不可能。”“就目前的需要与可能来说,增加农业产量的主要办法,无疑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合作化。”“在目前,这是一种投资最少、收效最大、收效最快的农业增产办法。”⑨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增加产量,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以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毛泽东推进合作化的一个重要动因。 尽管统购统销实现了国家在流通领域对粮食的控制,但只能解决粮食短缺的燃眉之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只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因此,国家必须介入农业生产,制订农业发展计划。从内容上看,“一五”计划中的农业部分,论述了发展农业作为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五年内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数目,以及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计划及具体措施;指出了发展农业的道路,即农业合作化和机械化,并规定了“一五”期间合作化的计划指标。在实现农业生产计划的措施中,除了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贷款之外,还提出了十三点具体措施,包括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水利、增施肥料、开荒、精耕细作、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等,这些和《纲要》中的农业增产措施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