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北海币发行量与物价波动关系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志鹏,钟钦武,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地方志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领导敌后广大军民克服困难,开展游击战争。为了支持根据地经济斗争、稳定地方金融、促进生产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内普遍建立起抗战银行,北海银行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应运而生,北海币作为北海银行的重要战斗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对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物价的波动,一般归结于日伪的金融进攻、国民党敌对势力的干扰等因素。然而,通过建立抗战时期北海币的发行量与物价变动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可以看出北海币发行量与山东根据地物价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与此同时,北海银行也出台了一系列调控物价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北海币大量发行给物价带来的刺激作用。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12 期

字号: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华北和华中的联系枢纽,也是控制津浦线的战略要冲,同时也是日本入侵华北的桥头堡,在抗日战场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1938年12月正式成立,到1948年12月被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北海银行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共“战斗”了11年。整个抗战时期,北海银行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央银行”,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日伪金融斗争、支援抗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海币作为北海银行行使职能的重要武器,在发行、流通、回笼的过程中,必然对根据地的经济金融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目前学术界一般把山东抗日根据地物价波动与日伪的金融掠夺、国民党等敌对势力金融干扰相关联,很少考虑到不断扩大发行北海币本身产生的影响。①本文通过对比北海币发行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来探究北海币发行量是否合理;通过建立北海币的发行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阐述北海币的发行和物价上涨之间的相关性强弱程度,并对北海币调控物价的措施进行分析,从而廓清北海币发行量与物价波动的关系。

       一 战地金融:北海币的发行

       北海银行是在日伪的金融侵略下成立的,具有明显的战时金融色彩。1937年12月,日军攻占济南后,抢占国民党的金融机构及部分私营银行,并进行资产清理,借此来掠夺山东地方金融资源。1938年2月,日军成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后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地设置分支机构,妄图将山东的金融纳入整个占领区体系中。日本在华的金融政策是他们“以战养战”经济侵略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他们在占领区内大量印发伪联银券攫取法币,抢夺物资,扰乱地方金融秩序。以此,北海银行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对日金融斗争的使命。另一方面,北海银行还担负调控根据地金融的任务,具有很强的地方金融性质。分散于敌后的国民党地方势力在其控制区内趁乱发行钞票,武力迫使民众使用。据统计,在当时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存在50多种以各种形式发行的地方流通券。③这导致山东物价飞速上涨,不仅造成地方百姓资产大量流失,也给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武装斗争造成极大困扰。北海银行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对根据地市场进行清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以1943年为界,北海银行货币发行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8年银行成立到1943年根据地内全面排除法币。这一阶段北海币尚未完全掌控根据地的金融,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发行的货币数量较少,又受到其他货币的干扰,对物价的影响力极小。第二阶段是1943年之后,北海币取得全面排除法币斗争的胜利,垄断了根据地的货币发行权,并逐渐建立起严格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北海币对物价的影响逐步扩大。1938-1943年北海币发行量从9.5万元增加到4984.7万元,增长率为523.7%;而到1945年则增长到155071.1万元,1943-1945年增长率为3011%,比1938-1943年的增长率上涨了46倍。④就物价指数来说,1943年之前敌区物价指数低于根据地,到1943年之后敌区物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而根据地由于北海币的调控物价相对平稳。以1937年物价水平为基准,1943年根据地物价指数为60,敌区物价指数为19.24,根据地物价是敌区物价的3倍以上。到1944年敌区物价环比上升了6.74倍,达到129.76;而根据地物价环比上升1.17倍,仅为70。到1945年这种差距进一步的拉大,敌区物价是根据地内物价的4倍以上。⑤

       根据以上数据整理为图1、图2,以更直观地反映北海币发行量与根据地物价波动情况。

      

       图1 1938年-1945年北海银行货币发行量变化图

       资料来源:《北海银行历年发行货币额统计表》,山东省档案馆馆藏北海银行总行档案,档号:G013-01-299

      

       图2 1 937-1945年敌我控制区物价对比图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革命根据地北海银行史料》(第四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79页。

       从图1可以看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对物价的调控在1943年出现了明显的分段。就具体原因来分析,一方面是根据地内取得了全面排除法币斗争的胜利,将货币的发行控制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占领英、美等国在华银行,不再需要法币套取外汇,开始调整对法币的政策,将法币驱逐到国民党大后方和中共敌后根据地中,造成法币贬值迅速。鉴于法币的不稳定,中共山东分局开始逐步停止法币兑换,驱逐法币。1942年5月正式印发《关于法币问题的指示》,指出“自7月1日起,所有军政民间之来往账目,借约、契据,一律以北币计算”⑥,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全面停止法币的使用,北海币与法币脱离。经过一段时间“排法斗争”,在1943年北海币彻底脱离了法币,开始独立掌控货币市场。另一方面根据地内对农业、工商业、投资经营等放款在1943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促使北海币扩大发行量。农业贷款是北海币主要放款方向,如1943年胶东分行东海地区的贷款用途中,工具贷款123.2万元,肥料贷款30.9万元,耕畜贷款31.2万元,种子贷款57.7万元等。⑦工商业放款也占有一定的数额,如西海支行1943年贷款总额为398.6万元,其中工业贷款20.9万元,占比5.24%。⑧北海银行在农业放款和工商业放款的同时,还进行商业投资,这也占用了部分资金。如1943年上半年,西海支行投资合资、经营商店14家。⑨

       从图2可以看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物价在1939-1942年持续上升,1943年开始物价回落,后又呈现上升趋势。对于1943年物价回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北海银行采取了一些措施,管理资金投放并逐步完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因为成立工商管理局,在管控贸易、平抑物价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43年1月25日北海银行颁布《北海银行营业简章》,对银行存款、放款、投资、汇兑做出了硬性规定。如活期放款这项业务,规定申请条件为公营事业及商民急用款,又能在短时间偿还银行者;期限最长为3个月;利息按照日息四毫计算;限额不超过1万元等条款。⑩1943年6月12日,颁布《北海银行总行组织章程、会计科目规定决算办法规定》,开始对银行的财务进行整顿,以改善资金账目混乱的状况。(11)这些措施从内部提升了北海银行的金融控制力,推动了市场的稳定。除此之外,1943年10月以后,在各地设置工商管理部门,统一领导贸易工作,之后工商管理局和北海银行合署办公,共同管治根据地内经济金融事务。对外,工商管理局负责管理根据地内物资的输入与运出,开展对敌经济斗争工作,努力争取对外贸易向着有利方向发展;对内,工商管理局对根据地内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进行调剂,以稳定物价、保障市场供给。(12)总之,工商管理局在生产建设、货币斗争、贸易控制等方面,与北海银行相互配合,为北海币的流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