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中经济思想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丽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武汉 430073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本研究源于对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生经济思想的长期关注。刘大中先生于1940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计量经济学、国民收入估算、宏观经济方法等领域卓有成就,是最早纳入美国主流的华裔经济学家之一。在系统梳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美国三地学者的相关研究之后,本文选取刘大中先生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五篇论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从一个侧面管窥刘大中先生的经济思想和学术贡献,同时也试图反映出国际学术界在同一时期较为关注的重大主题及其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并由此反思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史为鉴。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06 期

字号:

      刘大中(Liu Ta-Chung,1914-1975),原籍江苏武进,生于北平,著名计量经济学家,是最早纳入美国主流的华裔经济学家之一,《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收录传记的唯一一位华裔学者。①1940年,刘大中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执教于清华大学;1948年,再度赴美,任国际货币基金经济专家,并兼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教授和兰德公司顾问;1958年起担任康奈尔大学经济系教授;1960年起兼任经济研究所所长。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美国学术团体当代中国联合委员会下设了中国经济委员会,负责全美中国问题研究工作,刘大中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同时,刘大中被称为“台湾地区税制改革之父”,对台湾地区经济起飞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②

      刘大中在美国经济学界是卓有成就的。他是罗伯特·恩格尔(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克·纳洛夫(1969年美国克拉克奖获得者)的导师;是劳伦斯·克莱因(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GNP之父”西蒙·库兹涅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好友。刘大中逝世后,库兹涅茨专门撰写悼文。③克莱因、纳洛夫和蒋硕杰(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华人经济学家)联合撰写纪念文章,发表于美国顶级刊物《计量经济学》杂志。④悼文和纪念文章均充分肯定了刘大中在计量经济学、国民收入估算等领域的学术贡献,足以说明刘大中在国际经济学界的赫赫威望。经济学家王念祖在总结华裔经济学家对美国的贡献时列举了5位大师,其中第一位即为刘大中。⑤

      目前,学术界对于刘大中经济思想的研究还不全面。就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来看,还有很多遗漏之处。张欣欣(2012)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刘大中在清华大学时期发表的中文文献,并将他在台湾地区的政策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⑥其他以“刘大中”为题名的研究非常少,基本是纪念文章,主要阐述生平经历。另外,论及刘大中的论文也不多,散见于各种主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收入的研究和关于近代中国海外留学生的研究。⑦就中国台湾学者的研究来看,成果也较为匮乏。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是台湾国立清华大学赵相科教授和黄朝熙教授合作的学术论文(2011),主要论述了刘大中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探索性贡献。⑧就西方学者的研究来看,对于刘大中著作的书评较为集中,且刊登于《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计量经济学》等顶级刊物。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如上文所提到的纪念性文章。但是,对于刘大中经济思想的系统梳理尚属空白。

      本文仍然无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刘大中经济思想,只是试图寻找一个新的角度来管窥其治学三十余年经济思想发展的大致轮廓。鉴于台湾学者已经关注到刘大中的计量经济思想,因此本文主要偏重其国民收入估算等其他经济思想的研究。经过大量文献的爬梳筛选,笔者认为刘大中在美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进一步研究发现,刘大中在经济学顶级刊物《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其中3篇与国民收入估算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特别选取了这5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除了5篇论文研究主题较为集中的原因之外,选择《美国经济评论》上的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该杂志在国际上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因此,这5篇论文可以作为代表刘大中学术造诣最高水准的标志性成果,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大中的经济思想和学术贡献,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国际学术界在同一时期较为关注的重大主题及其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

      一、刘大中与《美国经济评论》

      《美国经济评论》创刊于1911年,由美国经济学会主编,被视为经济学领域最具有学术声望的重要期刊之一。一般学者若能在上面发表1篇论文,即标志着已经达到极高的学术造诣。至今,此刊物已历经百余年,在此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依然屈指可数。据笔者粗略统计,截至2016年6月,大致有170余篇论文由中国学者独撰或者合作完成。

      其中,最早在这一顶级刊物发表论文的中国人是林霖,他于1937年3月在同一期发表两篇学术论文。⑩第二位在此刊物发表论文的中国人就是刘大中,他于1941年6月,即获得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第二年,发表论文《论中国的外汇问题:一个建议性解决方案》,时年27岁。同时,刘大中也是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学术论文最多的中国学者之一,共发表5篇论文,历时32年。有趣的是,他的好友蒋硕杰也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以下为笔者统计的3位中国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论文的详细情况,以兹比照。

      

      通过以上两个表格,我们可以总结出刘大中经济思想的3个较为突出的特征:

      第一,刘大中极为关注中国的经济现实和经济发展。林霖和蒋硕杰的论文基本集中于西方货币理论,而刘大中的论文5篇中有4篇是在讨论中国的经济问题。这一结果应该与《美国经济评论》的选题取向和主要关注点有关,并不能说明林霖和蒋硕杰不关注中国问题。当然,由于刘大中是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下设中国经济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其主要工作是系统研究中国经济的重大问题,因而《美国经济评论》更倾向于发表其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论文也是理性的选择。

相关文章: